中国历史

内容概要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 历来重视历史研究,善于从历史的兴衰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新时代,我们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抓好历史研究,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

当代中国源于历史中国。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系统学习中华历史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从深入思考历史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抓好历史研究,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历史研究、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历史话语体系,充分发挥历史的鉴古鉴今、教化作用,提供了前进方向。

重视历史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关注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优良传统。 历史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治国理政、保障国家安全的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智慧指南,不容忽视和遗忘。 古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的研究和运用“是人类的迫切任务,是国家的关键”。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 历来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的兴衰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善于学习历史”。 “读历史是一件智慧的事,也就是说:你想增长智慧吗?历史书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你回顾历史,你就会看到未来。”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的角度深刻阐明了“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强调“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起来、展望未来”。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党的历史,努力通过这种学习掌握和弘扬中华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 胡锦涛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在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发表一系列文章,围绕如何认识历史和历史科学、如何做历史研究、如何看待历史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以及如何研究党史。 重要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要教育引导全党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 从历史长河、时代潮流、世界形势中分析演变机制、探索历史规律,提出相应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七个第一”重要讲话,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体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历史智慧和历史远见。

广大历史学家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引领时代潮流,了解古今之变,率先思考,为推动中国历史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新时代,用优秀研究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提供思想支持。 这是新时代中国历史的使命,也是历史繁荣昌盛、实现升华的必由之路。

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是对唯物史观的最好继承和发展。 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根本指引。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民族、国家、文化,让学术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与民检验,立为今,传于后世。

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继承经验、吸取教训。 ” 实事求是是任何时候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看问题,而不是把主观假设强加于现实,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历史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要求一切从历史实际出发,注重证据、标准、方法,对研究材料去伪存真,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得出科学结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永远不能忘记唯物史观这个最基本的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工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出发点和归宿。 历史研究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善于汲取理论和学术的力量。创新源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 的智慧和滋养。

坚持从发展、关联的角度看问题。 历史是连续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是静止的。 静态的历史不能构成历史。 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这是最基本的历史现实。 历史是人物和事件的不断变化。 人物和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结合他们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离不开对历史条件和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历史规律的把握,不能忽视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繁荣的成功归咎于个人,也不能简单地将历史逆境的挫折归咎于个人。 在历史研究中,观察问题必须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局限于一时的事件,不能根据个别时期的历史现象仓促得出长期的历史结论,必须坚持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需要冷静观察和深入分析。

推动新时代历史研究高质量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历史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做好新时代史学研究,必须立足当代,坚持从历史中国出发,珍惜用好这些优秀史学成果,围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不断拓宽新时代史学研究的正确道路,让史学成果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让历史充分发挥其认识过去的作用汲取教训,政治教育。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策略研究融合发展。 历史研究既需要“述说过去”,又需要“思考未来”。 实事治世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真正的历史研究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学术活动,而是充满情怀、抱负、灵感的科学探索。 近年来出现的环境史、灾害史、医学史、城市史等都体现了历史学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新时代的中国史学要本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站在时代前沿、体悟古今变迁、做思想第一声音”的勇气和追求。 ”,以社会实践激发灵感,在服务现实中寻求学术增长点。 深化家国情怀,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智慧。

加强思想引领和理论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中国共产党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不断发现、创造,才能更好地认识各种规律。”唯心主义观点,更好地抵制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历史学是关系文明传承、国家发展、民族繁荣的基础性、战略性学科。 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历史学家的光荣职责,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 过去有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比较突出。 原因就在于它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方向。 我们对待历史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决不能“笑话”历史、“恶搞”历史,更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 广大历史学家要加强历史研究的分析和指导,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让历史说话,用史实说话,揭露谬误。历史虚无主义。

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优势。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学术的突破和进步必须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来实现。 因此,必须坚持多学科深度融合、关键问题联合研究。 从学科设置、人员构成、项目管理等调整入手,整合研究资源和力量,促进学科间对话与融合,使历史研究在不同学科融合中实现突破和创新。 同时,要探索和打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壁垒,让研究者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推出一批思想精辟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通晓中西文化的历史学家,让史学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民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3日第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