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集团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名城保护新跨越
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名城保护课题组
编者按:再接再厉,诚信创新,迈入新时代。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翻开了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名城保护与首都融合发展发挥新时代名城保护的重要方向。 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
共同努力实现北京名城保护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资本、如何建设”的重大时代问题,为做好新时代资本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指出“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是首都的责任”继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必须更加精心保护,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城市‘首都风貌、古都风范、时代特色’”风格’。”
在此背景下,推动名城保护与首都功能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名城保护的重要方向。
一、多方位探索名城保护新路径
2012年初,为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内外沟通渠道,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市名城委员会办公室”) 》)协调开展海淀区西城区天桥历史文化景观中法文化交流遗址群、水峪村、房山区南郊乡、仁义胡同等四个名城保护试点平谷区老城区。
这四项试点规划研究工作均由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 其中,立交桥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了中轴线遗产的感知; 中法文化交流历史遗迹群保护规划探索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的时空关联研究方法,提升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历史遗迹的影响力。 北家花园,为市级文保单位,后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古迹之一; 2014年水峪村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开展仁义胡同环境整治及挂牌工作。
2013年至2016年,在北京市名城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下,北京市规划院牵头对北京西部、北部、东南部和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整理和保护,系统支撑三大文化带。 为其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2014年,在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组织下,北桂园推动成立了史家胡同风格保护协会,先后开展了院落公共空间提升、菜市场升级、主题胡同保护等工作。北京国际设计周朝阳门分馆活动“设计为民”、社区微花园打造、橱窗展示提升、微空间改造等系列工作。
谈及这一系列工作思路,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冯飞飞在接受2019年“从规划师到责任规划师”主题采访时表示,出发点并不是空间,但人文。 。 “我们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开展驻地工作,口述历史、讲座、沙龙。一个目的是向居民讲述老北京的故事,另一个目的是共同制定社区公约。然后我们开始做我们更擅长的工作,那就是太空环境质量的改善。”
北京规划院与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联合推动设立“社区培育基金”,成为国内首个从城市更新角度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专项基金。 图为2018年7月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的基金成立揭牌仪式
为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2015年至2016年,北京市规划院开展了《北京市房山区南郊乡南郊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编制,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统一。保护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 此后,先后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设计导则》、《传统村落一表一图》、《北京村庄规划导则》等。
“要加强乡村文化传承,很多村庄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不仅像川底下、陵水、琉璃渠等历史文化名村,很多普通村庄也有值得传承和保护的文化。” ” 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勤2016年接受《美丽乡村》采访时表示。
2015年12月17日,南郊村保护规划项目组在村里开展规划活动。
2、新总则开启名城保护新篇章
2017年9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规划将“老城区”更名为“老城区”。 一字之差,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对历史积淀的尊重。 批复中规定,“旧城不得再拆除,一切必要措施必须通过腾空和恢复性建设予以保留”。 并在核心区管控和规划编制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017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时任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史伟良在《书写“中国梦”北京篇章》接受采访时表示认为以前所用的“老城”应调整为“旧城”。 “主要目的是避免大家对老城的误解,更好地体现对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传承和保护。”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延续,也意味着以此为出发点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结构规划图
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不仅将保护级别从老城区、中心城区、城区扩大到京津冀地区,还在重点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山五园。老城,还提出“积极推进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 。 从此,北京中轴线保护驶入“快车道”。 2011年,早在中轴线申报工作开始之初,北京规划院就积极开展了《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至今仍在不断完善中。
2018年至2021年,为配合中轴线的运用和保护,北京规划设计院先后牵头制定了《北京中轴线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方案》、《北京中轴线风格管控城市设计导则》和《北京中轴线应用与保护Ⅲ》。 2016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建立了一整套以实施为导向的技术支撑体系,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制定,有力地促进了应用的顺利开展以及中轴线的保护。
2017年底,市政府组织启动了核心区控制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市规划院作为编制工作的技术平台,协调21家规划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协助开通市规划宣传展厅,并在32户居民家门口进行规划方案公示。 “微展厅”及支持策划和汇报工作。
2020年8月,核心区管控条例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 批复指出,“核心区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区域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窗口区”。要深刻认识“首都”和“城市”,保护与利用、减量化与提质,把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和防治“大城市病”结合起来,推动有机城市建设政府职能与城市功能融合,推进旧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打造政务环境最优美、文化魅力突出、人居环境一流的地区。” 名城保护被赋予更多功能和要求,成为首都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级)(2018-2035年)》中首都功能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政务安全、旧城保护、民生改善是城市总体规划赋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三大核心任务。 核心区管控条例将突出政治中心服务保障和突出民生改善两个最重要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并充分把握北京旧城保护更新特点,构建集政务保障、旧城保护、民生改善为一体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新格局。”2021年,石晓东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一文中提出“在更新中发展”。
三、体制改革强化名城保护技术支撑
早在2014年12月,为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深入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部门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北京名城名城的支持下经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员会办公室提议,成立“北京市名城保护规划研究中心”。2017年10月26日,该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11月2日筹建北京老城区总体保护行动战略启动,标志着名城中心工作正式启动。
“名城中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世界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和发展的咨询智库,她的典范应该是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所。” 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原副所长马良伟关于著名城市中心发展目标的寄语。 作为研究院建立的首个科研交流平台,明城中心也为智库型科研机构建设探索了实施路径。
2019年4月11日,北京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2021年2月4日,为巩固和加强第一计委办公室,市规划办批准北京规划院增设首都功能规划办公室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办公室,并批准设立和领导职务。 3月5日,经院党委研究,首都功能规划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院正式挂牌成立。 9月15日,市委编委会印发《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职能规定》,明确了两个院的工作职能。 2022年2月11日,研究所党委发出通知,明确了两所的人员和干部配置。
两个研究所的成立,调整优化了首都计委办公室、北京市名城委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加强了技术支撑。
四、法规修订助力名城保护治理体系构建
2019年7月,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下,北京市规划院牵头修订了《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021年1月21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一致通过。 新《条例》围绕“保护什么”、“保护谁”、“如何保护”、“如何利用”构建名城保护治理体系,形成全覆盖的保护和利用体系空间全要素、全流程保障、全社会参与。 新要求开启了名城保护的新时代。
“新版《条例》的出台,是保护和治理内在逻辑的改变,凸显政府、社会和个人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平衡与统一,形成全市、全社会——广泛、要素范围、流程范围、领域范围的创新保护概念。” 北京市环境保护研究院叶楠、刘健在2021年发表的《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开启名城保护新征程》一文中评论道。
2021年至2022年,在北京市名城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下,北京市规划院将深入开展历史建筑保护研究,陆续实施历史建筑示范名录,编制《读懂历史建筑》 《在你身边》《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指南》《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办法》等。
2022年4月,在北京市名城委员会办公室、北京规划学会的支持下,北京规划设计院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推进“名城教育创新实践”相关工作。 名城保护领域专家将携手教育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开展“名城保护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生心中种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种子。中学生。
2022年8月22日,北京规划院规划人员参加了北京市名城委办公室、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组织的中小学特级教师中轴线行走活动。
结论
从20世纪50年代首都建设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探索,到世纪之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认识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再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 取得了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代代北桂园人始终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牢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首都的责任。 他们不断行动,坚守诚信,不断创新,在北京的土地上挥洒汗水。 为保护、传承和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贡献智慧、用实际行动。
(作者系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保护课题组,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规划的“城市规划者”为对象,对重要的城市规划进行回顾性研究)首都城乡规划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