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净土宗

 

 

净土宗,简称净宗、莲宗、佛土宗等,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国、韩国、越南等地,至今不衰,其净土崇拜的观念对民间宗教白莲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禅宗一样,净土宗的历史渊源传自古印度佛教,不过,在古印度净土信仰和念佛法门并未成为一个专门宗派。在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中,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典中有近百种佛经专门或者兼带谈到净土念佛法门。净土法门在中国起步于汉晋时代的东林寺之慧远大师,始于北魏昙鸾,经唐代善导法师发扬光大。东林寺、玄中寺、香积寺等被奉为净土宗祖庭。日本净土宗的总本山在知恩院。
净土宗义
大乘佛教各宗各派普遍都接受如来净土的信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更是有名,但早期的汉传佛教也并不认为净土为一个独立宗派,各个宗派大都各自修道,希望能往生佛国净土。但到了晋、唐之后,净土行者成为了一个独立宗派。因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及组织发展得较晚,不像禅宗、天台宗一样,在一开始就有法脉、传承和组织体系。在宋代之前,它属于寓宗,即寄寓在禅宗、天台宗等各种宗派内,以特定的理念和修习法门存在,而没有组织和法嗣相传的制度,一直要到宋代之后,才拥有独立的地位,因此净土宗吸收了不少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观念。
特色
净土宗透过念诵佛号,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因为个人的力量当生获得解脱十分困难,但若通过日常念佛修行,获得佛力的接引、救援,可以借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虽没有马上解脱,但往生净土以后,由于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所以就算往生的众生本身的恶业未除,亦不会沦入地狱、饿鬼与畜生,且能亲听西方三圣,也就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的说法,证得无生忍。由于净土宗能够三根普被(三根即指上、中、下根性的人;普被的意思就是普遍被收摄 、收起来、吸取),而且容易修习,所以弘扬净土宗的大德都将之判别为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容易行走的道路,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即难行道)作分别。
由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修行简单,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南无阿弥陀佛也成了汉传佛教信徒经常诵念的佛号。
早期争议
净土宗诞生之初,曾经遭受许多批判,因为汉传佛教各宗派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多都认为要通过艰苦的才能获得解脱,净土宗则声称只要整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受到佛的接引到达西方净土了,净土宗的捷径因此受到强烈的批判。但净土宗其方法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在大众中流传甚广,影响仍日益扩大,在宋代之后,逐渐将其他宗派吸纳其中,对汉传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明朝时,汉传佛教已形成禅宗和净土宗两宗独秀的局面,而禅宗已经受到强烈的净土宗影响,出现禅净合一的理论,慢慢成为净土宗的支流。至清代之后,更形成净土宗独盛的局面。
世系传承
到南宋之后,净土宗建立了自己的世系传承,现今经后人所公认的有十三祖: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袾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
而净土宗传入日本之后,尊奉阿弥陀佛的净土宗、净土真宗、融通念佛宗与时宗则很快就摆脱了寓宗的地位,成为了独立的宗派。由于日本净土宗直接传承了唐代北方的昙鸾、善导一系,因此他们对祖师的设定也与中国的净土宗有异:日本净土宗的五祖是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净土真宗也开有三国七祖说,为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源信、源空。
判教理论
以根、道、果理论来说,净土宗的根在于对于阿弥陀佛大愿的全然相信,道则是修行十善及持名念佛,以求往生,其成就的果即是在临终时,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国土,不堕恶道,不受诸苦,但有众乐。
本愿他力说
最早由昙鸾提出,后经善导整理,发展成完整理论。昙鸾在阿弥陀佛四愿中,特别提出第愿,将它列为根本愿,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依阿弥陀佛此愿,得生西方净土。他又根据龙树《十住毗婆沙论》,提出二根二力说,说明人有不同根器,利根人可依自力,行难行道而至解脱,但在现在的世界,没有佛陀住世,依这种方法修行甚难;但一般根器的钝根人,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与自身的发愿往西方的愿力结合,行易行道,就可以得生西方净土,这才是此生得以达到解脱的方法。
此后,这成为净土宗最根本的基调。亲鸾认为,只有在抛弃我执之后,才有可能全然相信与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此,信赖他力即是无我的表现。净土宗以信愿为主的取向,也形成它与其他佛教宗派最大的不同之处。
念佛往生说
昙鸾将《无量寿经》中的十念,由原先的相续十个念头,譬喻极为短暂的时间,理解为诵念十声阿弥陀佛名号。因此,得生西方国土的唯一条件,就是诵念佛号,依信愿就可往生。
善导将诵念佛号认定是正定业(正定聚、正行),将礼拜、读经、观想、赞叹等称为助行。虽然经中也说要行十善,但这些世间的善行为杂行。要想往生,必须舍弃杂行,归于正行,最终将修行收摄到一心诵念佛号之上。专修念佛,成为净土宗最主要的修行法。
因为诵念佛号极为简捷易行,但又效果宏大,不必如其他宗派要长期修行禅定。这种简易法门,让净土宗吸收到许多信徒。重视诵念佛号,让净土宗不如其他的宗派那么重视出家僧众,出现以在家众为主的结社,这是另一个影响。
末法唯依念佛
佛教原始就有、像法、末法的说法,在其他的宗派里,这只被理解为单纯的历史发展理论。但净土宗将末法概念与修行法门结合,并且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判教思想。
道绰承续昙鸾的二根二力说,提出圣教门、净土门的区别。道绰先将我们所处的时代,判定为末法时期。他认为,在末法时间,释迦牟尼其他的教法(即圣教门),皆难以成就。唯一稳妥可行的,就是净土法门,经由念佛往生,得以解脱。道绰的说法,被后世净土宗门人所接受,并加以宣扬。但这也造成了争议,其他宗派对昙鸾到善导一系僧人时有批评,认为他们把念佛门和圣道门分离得太开,使得佛教的基础发生了动摇,戒、定、慧三学得不到重视,从而使修习出现了片面性。
三根普被与带业往生
佛教因果论主张世间六道众生因为善或恶的动机,而做出的各种行为,都有它潜在的影响力。这个潜在的影响力量,被称为业。在条件适当(因缘成熟)时,潜藏的业就会成熟,影响你的生活,这称为报。因果报应不会自然消失。因此,大多数的佛教宗派都主张,修行者必须要经过长久修行,将自己所造的各式恶业净化,并且培植足够的善业,才能够往生净土,这被称为消业往生。因此,只有修行证果的圣人,才能够往生净土。
而净土宗道绰提出带业往生理论,成为净土宗独特的教义。净土宗主张,即使曾经造下许多恶业,依据净土经典,只要诵念佛号,都可以依信愿往生西方净土。不管你是哪一种人,只要依靠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不分根器与修行深浅,此为三根普被。当到达西方净土,因为不会再起恶念,也不会进入畜生、饿鬼、地狱等三恶道,因此终得解脱,在解脱之后就不再蒙蔽于业报之中。
善导认为,虽然依据经典,能够往生西方净土的人,依照修行的程度,可分成三辈九品。但是,他们都是倚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够往生的,在这个观点上,他们都是带业的凡人。即使不是圣人,也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同样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与大菩萨同行。之后,日本的亲鸾提出恶人正机说的说法,认为绝对他力,如果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行善、修行而至解脱,就不需要阿弥陀佛。因此,就是为了接引恶人,阿弥陀佛的愿力具有了当然意义。
净土宗在这个观点上,对于其他教派采取较圆融的看法,认为所有的善行都是可取的万善同归,因此他们也较不会敌视其他宗派。他们愿意有弹性的接受世俗的观点,融合传统信仰,发展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殊走向。
净土经典
虽然在中国最早译出的净土经典是《般舟三昧经》,但是它并不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净土宗最重视的经典,称为净土三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包括《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为鸠摩罗什汉译,因为内容精简,又称《小阿弥陀经》。该经用简洁华丽的笔法描绘净土世界的清净庄严,传统上以此经为持名念佛的出处。此经在汉传佛教中相当受到欢迎,玄奘曾经重译此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同的重视。
《观无量寿经》,为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目的在于指导净土修行者对极乐世界进行观想,提出十六种观门,但是这种观想净土的修行法门并不如持名念佛之盛。此经中,提出了九品往生的状况,认为下品的恶人,在临终时只要持阿弥陀佛名号,也可以往生,昙鸾以此经为根据,提出了持名念佛的法门。这个观点引起了后世净土宗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的争议。宋代王日休以此为依据,修改《无量寿经》的内容,移除了唯除诽谤深法,五逆十恶的恶人不能往生的条文,认定一切众生只要深信阿弥陀佛,皆可往生。
《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被认为是净土宗的主经,介绍阿弥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许的本愿。该经有众多译本,现存的有东汉、孙吴、曹魏、唐、宋译出的五种不同版本,部分的条文有所出入。其中唐代译本被明代蕅益智旭大师认为是五个译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则得到印光大师的支持,流传较广。
为了调合不同译本间的出入,从宋始,就有净土宗信众编辑会集本,不过明代蕅益智旭认为之前的会集本破坏了原译本的纯正,有误导之嫌。至为止,共有四个会集本,其中夏莲居所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获得净空法师的极为推崇,为今日流通最广泛的版本之一。
至晚清之后,《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被加入净土宗经典之中,改称净土五经。但是在重要性上,仍不及净土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