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皇皇30卷上海通史出炉看上海如何从历史走向未来

“过去能看多远,未来就能看多远。铭记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十分重要。”

 

由著名历史学家熊岳之牵头,165位学者参与,历时八年编纂的新修订《上海通史》27日宣布完成,将陆续出版。 作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工程,这套丛书以30卷、32卷的规模,纵横搜索了千年。 人们展示上海如何“从历史走向未来”。

“八年磨一剑”,上海为何要修改历史?

上海,为何“八年磨一剑”,再次改写历史? 学者指出,上海是一座历史内涵丰富的城市,腹地辽阔,毗邻江浙,人杰地灵。 6000多年前,上海大地曾孕育出灿烂的嵩泽文化。 随着我国海上对外贸易的拓展,清朝时期,这里被誉为“东南之都天津”。 鸦片战争后,上海沦为通商口岸,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20、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随着十月革命的声音,马克思主义再次在上海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和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 今天的上海已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然而,上一版《上海通史》直到1997年才在线下编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了解地方史的需要。 事实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发现也表明,上海的历史变得更加“浩瀚”。

据悉,新修订的《上海通史》将时间线延长至2010年,共分30卷,每卷约40万字,插图约100幅。 现在共有1800万字,3000张图片。 编辑团队将史料和最新研究纳入这部巨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敏说:“新版《上海通史》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大书,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据介绍,新修订的《上海通史》共分为序言、古代、近代、近代、人物图表6个部分,涵盖了今天上海行政区域的所有部分,内容涉及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社会、人口、军事等方面。 第一卷为绪论,概述了全书结构,概括了上海的沿革、上海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上海城市发展的动力、区县的特点等,并专门论述了上海的发展历程。红色文化、租界特点及影响、上海人特色、海派文化。 等问题。

古篇共4卷(第2-5卷):第2卷地下考古到唐代华亭设县,第3卷从华亭设县到上海建县(751-1291) , 及卷四 上海设县至明代(1292-1643), 卷五为清初中叶(1644-1843)。 此外,文字篇中有一卷,专供古文字。 1999年版《上海通史》只有古部1卷,现古部5卷,比以前丰富多了。

近代篇共7卷(6-12卷):6卷为晚清前期(1843-1862),7卷为晚清中期(1863-1899),8卷为晚清(1900-1911),第9卷为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第10卷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第11卷为孤岛占领时期(1937) -1945),第十二卷为国民党光复末期时期(1945-1949)。

当代篇共4卷(13-16卷):第13卷是上海解放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第14卷是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1957-1966) ,第15卷是“文化大革命”和两年漂泊时期(1966-1978),第16卷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0)(分上、下两册)。 1949年以后的上海历史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部分。

《人物》共8卷(第17-24卷),其中古代人物1卷,现代人物3卷,当代人物3卷,外国人1卷。 立传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传也是读者最看重的部分。 专门的人物传记更能体现上海文化集聚的特色。 立外传一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海派城市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

图表图共6册(24-30册),内容包括时空演变、城市史、对外交往、机构设置、行政管理、历史风貌、文物古迹、经济发展、人口变迁、文化、教育、健康、体育艺术、娱乐和休闲卷。

”这部《上海通史》是一本视角新的书,采用了考古发现、珍本文献、日记、文献、档案以及国内外机构收集的各种新资料,在学术研究和表达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部巨著是新时代上海史研究的最高成就。” 张敏相信。

新版《上海通史》的“新”在哪里?

专家指出,新修订的《上海通史》内容新颖,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入深厚的发展积淀和历史背景,体现了上海的城市性格和城市精神。 此外,还出现了新方法、新材料、新视野、新见解等特点。

熊月志主编表示,新修订的《上海通史》的新视野体现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到社会生活史、医学史、环境史等,极大地丰富了历史。 研究的内涵。

以新视角驾驭新材料,形成新见解,让《上海通史》能够更清晰、更丰富地“勾勒”出上海古今演变的渊源流向。

例如,考古发现证明,上海地区拥有6000年的灿烂文明。 新版《上海通史》古代史部分以上海考古发现为主线,以文物解读上海古代文明史。 全方位展示了上海古老文明的精髓。”

又如志丹园元代水闸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地下水利工程遗址,对于研究吴淞江、上海和上海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甚至中国的水利历史。2013年,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对公众开放,这对于了解这段历史非常有价值。本书吸收了这方面的成果。2016年,考古发掘期间青龙镇、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发现,为研究北宋南方软土地基下的塔基建造技术及地宫遗址的埋葬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这些最新的资料收录在了相关的卷册中。 熊月之说道。

1949年以后的《上海通史》各卷中,也大量挖掘和使用口述历史资料,这也形成了一大特色。

新修订的《上海通史》与时俱进,运用数字化技术制作了大量的表格和历史对比图,与正文相互对照、印证,让读者“见古知今”。一目了然。” 其中,有很多图表,反映了上海自古以来的自然禀赋、城市变迁、社会活动、国际国内联系等。 出版、文教卫生、体育艺术、娱乐休闲、新老路名等等,都能让读者耳目一新。

开放、创新、包容:上海从历史走向未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新修订的《上海通史》的完成,为上海这座“初心之城”献上了一份厚礼,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四史教育。

作为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上海通史》立体地呈现和阐释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为何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地、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成为“近代中国的光明摇篮”?

沙滩上的风云派对。 人物传记部分,新修订的《上海通史》有活跃在上海的党史知名人物专传——陈独秀、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瞿秋白、李立三、陈望道等近日热播的《大觉时代》中,甚至还有对陈延年、陈乔年、赵诗妍等年轻角色的专门描写。

新修订的《上海通史》既诠释了“红色之城”的初衷,也描述了“开放之城”和“创新之城”。 据悉,新修订的《上海通史》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上海的城市演变轨迹,包括上海版图的扩张、产业中心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作用等。 如何创造科技成果。

本书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历史,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上海如何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逐步从改革开放的大幕后走向大幕后的大幕。改革开放前沿,浦东开发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勇当创新发展排头兵! 熊月之说道。

勿忘历史,方可知得失。 新修订的《上海通史》也不回避上海经历过的诸多“困难时刻”——城市游民改造、大规模炼钢、支持三线建设、知青去上山下乡,产业转型工人转移,上海人的房价有多高。 拥堵到小康,苏州河如何由清变黑,由黑变清,上海交通如何由拥堵变快速顺畅,浦东、浦西如何从悬殊发展走向共同发展一起飞翔。

”新修订的《上海通史》序言写道:过去能看多远,未来能看多远。上海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正是雄伟、优雅和国际化的城市。大城市的“精神和精神”推动它从历史走向未来。 熊月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