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神秘宝藏中国风水大富翁

北京,我来到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都城,这里地势险要,北依山峦,南面则是平原。据风水学家介绍,这里是一个“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

 

在这里,历代各朝都视之为军事中心。据史书记载,这里最早的建城时间可以回溯到周武王封尧后代的时候,即蓟京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曾是燕国的国都。辽代时期,这里被称作燕京或南京,是辽国的陪都。公元1153年,金朝迁都这里,改名中都,这里从此成为全国的中心。

元代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北京为大都,初步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规模。到了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凸显皇权核心地位,他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而在北面还筑起了一座景山,用以镇纳元代遗民。

  作为一个重视堪舆地理文化的中国人,我一直对北京的风水文化充满了兴趣。

从古至今,中国历代朝代都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都城。明代为了让长治久安,更是注重了北京的王气。清代时期,北京依旧作为都城,分别在城的北、东、西面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用来举行祭祀典礼。

在风水学的理念中,“京城者帝之都也,国之要地,龙脉要冲,需依五行方位而建,山阳而水北,坐北而面南,受上天之佑,聚五帝之德。”北京地理位置优越,北依山险、南控平原;西部的西山是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则属燕山山脉,两条山脉在北京的南口汇合成一朵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环抱着北京平原。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此外,该地区还有桑干河、洋河等河流汇合成永定河。因为“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的地理格局,这里具有很好的发展和控制的战略优势。

在宋代,大儒朱熹就一生专研堪舆。据他所说,北京的地理位置,山水环绕的风水宝地,是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理想之地。

我对于北京的风水文化也有所了解。在《宾退录》中,朱熹曾评价北京是“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这代表了当时朝野对于北京地势的看法,对后人影响很大。

元代蒙古贵族巴图南在忽必烈选择定都地点时极力推荐北京,称其“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然而,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臣们认为这里是元代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于是定都南京。但在“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以燕王的身份夺了天下,他觉得燕京(即北京)是自己发迹之地,“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他的臣僚也纷纷上疏陈述北京作为都城的好处:“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于是,明成祖决定将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直至清朝。

我了解到,明朝末年因政局颓势日显,一些反对意见将危局归罪于当年迁都北京的决定。然而,通观明朝历史,将近30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北方民族的觊觎之下,多灾多难。这和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有关,但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并非地理,而在于朝廷的无能。

北京城完全是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大至选址、布局,小至细部装修,处处寓涵风水思想,是风水学应用的典型实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将故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故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

关于沈阳,我了解到,它山环水绕、自成一系。沈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形势都十分优越。众所周知,南有长白山,北靠辽河,辽西平原环伺其间。沈阳的地理环境以水陆相间、山川纵横、气候四季分明著称。因此,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和商贾互通的交通要道。

在沈阳的风水学中,辽河与中山为龙脉之一,有“一龙穴、二虎寨、三桥水、四洪门”之说,独具特色。而沈阳的盛名也与它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密不可分。

  我了解到,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阳)而得名,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已经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到了沈阳,满语称它为盛京,意思是兴盛的城市。随后,皇太极在这里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盛京仍然作为陪都存在。

沈阳的地理位置有很大优势,它北有外兴安岭、西有蒙古高原、东有大海、南有鸭绿江。沈阳离中原近,被称为是关东与关西的咽喉,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点,也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清太宗实录》,他将沈阳比作“金口”、“玉带”、“康庄四径”、“九州夹心”等,形象地表现了沈阳地理地位在政治、军事、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我了解到,根据记载,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决定将都城由东京(今辽阳市)迁往沈阳。尽管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努尔哈赤却执意要迁,因为他认为沈阳是形胜之地,在军事和生活方面都很优越,可以奠定灭明的基础。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沈阳也是一个王气充沛的地方。中国自万岳之尊昆仑山分出南龙、中龙和北龙三条风水龙脉,沈城属于北龙的余脉,它经过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地层层脱换,穿越棋盘山、象山等地,承袭亘古不朽之旺气,汇聚成沈阳王气的浓郁之地。

盛京城的风水格局也很特殊。太和殿内的“三坑五岭”意味着皇帝可以掌控国家的发展,象山、浑河则体现了锁钥之地、护帝之势。此外,沈阳还有龙凤洞、小秦岭、钻石山等大量富有风水奇观的地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了解到,辉山在沈阳市东北部,收势住形,平原结穴于浑河北岸,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也是沈城为北方众城之首的重要因素。

沈城的母亲河浑河是沈城发祥之处,有着不同寻常的风水意义。古人认为浑河界合两岸地脉,兜收天地精华,护侍沈城,吸纳东来源源财气,以富养清朝国力。浑河水系和平区段,水曲S形,抱北而绕南,呈太极图吉形,生生不息,是恰当的天机造化。清初浑河更被辟为皇家河道,主要用来运输宫廷物资,要求整个河道不能有侵占和污染。

现在的沈阳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在新的时代,沈阳焕发着勃勃生机。

而太原的地理环境也是非常特殊的,有着三水环绕、险关为塞的独特气势。太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所在的西安市被称为“金城千里”和“天府之国”。在我家乡,您可以找到许多中华文明的精华。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一直是国家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和文化中心。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古都,有着成千上万年的文明和历史遗产。

我住在长安,这个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都在这里建都,一千多年间长安一直是中国的中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中国历史前半期在关中地区定都呢?这与关中南阻隔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宏观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丰邑建都,后来周武王则在镐京建都。在接下来300年的时间里,丰京和镐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也是长安作为中国首都城市的开始。在周人之后,秦人则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了全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王朝。先是以咸阳为首都,后来则迁都到栎阳,这对后人建都于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郊龙首原北麓修建了长安城。当时张良建议刘邦定都长安时说:“关中左函谷,右陇蜀,年代之前长期受限于政治局势,所以在国际上影响力不如上海、北京等沿海城市,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西安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我所居住的西安,北依秦岭,南临巴蜀,所处位置可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四周由山原和河川环绕,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战国时期以来,这里有着“四塞之国”的美称,它的南面是秦岭山脉,西面是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十分易守难攻。两百多年前,长安城作为西汉王朝的、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文景之治时期的百姓幸福,汉武盛世时期的建功立业。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当时与罗马并称东西方世界的霸主。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长安城成为了多个割据政权的都城,一直使用到隋文帝在583年建成大兴城。唐朝时,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并增修宫殿,成为了当时大唐盛世绚烂繁荣的象征。而今天的西安,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它在教育、科技、制造等领域走在中国大城市的前列。虽然受制于政治局势,导致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国际上影响力不及沿海城市,但这并没有影响西安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时,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境内的“34° 32′ 27.00″N、108° 55′ 25.00″E”位置为我国的大地原点。这一点是我国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利用这个标点我们可以精确地知道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 同时,我国的国家授时中心(陕西天文台)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主要承担我国标准时间的产生、保持任务。我们所知道的北京时间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国家授时中心是国家的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和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可以说这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科研部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