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势利导的典故
1、因势利导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因势利导释义 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导向正常道路。 3、因势利导成语的典故 战国时候,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立即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问大家道:早去救好,还是晚去救好?成侯说:不如不救。田忌不赞成:我们不去救,韩国被打败了,必然依附魏国。我看还是早救好。 孙膑说:现在韩、魏尚未正式交战,早救,我国将代替韩国和魏作战,势必蒙受极大损失,不如晚救好。等他们实力消耗了,再出兵,可以受利得名。齐威王认为是个好办法,打发韩使回国,答应出兵援救。 韩国仗着有齐国的支援,拚命抵御魏军的进攻,但打了五次仗,都失败了,只得再派人向齐国求救。这时,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 孙膑仍用十三年前围魏救赵的老办法,挥兵直指魏都大梁。 魏军主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把军队从韩国撤回来,不料齐军已经越过边界,进入魏国国境了。 这时,孙膑对田忌献策说:魏队一向强悍勇敢,轻视齐国,以为齐队不敢和他们作战。会用兵的人,就要因势利导,引诱他们中计。现在我军进入魏国国境,可用减灶之计来蒙骗他们。 他接着说:第一天扎营时,要架造供十万人煮饭的灶。第二天架造供五万人煮饭的灶,第三天只架造供三万人煮饭的灶,让敌人以为我们的军队天天在减少。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 果然,庞涓率军追踪齐军时,发现齐营炉灶天天减少,大为得意,我早就知道齐军是胆怯的,知道齐军舰細,只有三天,他们的士兵就逃走了半了。 于是,他不用步兵,只带了一部分轻装的骑兵去追赶齐军。 齐队已经在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扎营。这里两旁是山,道路狭窄,形势险要,是埋伏军队的好地方。孙膑估计魏队在夜里会赶到这里。 孙膑叫人在一棵大树树干上削去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着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并在马陵道两旁山上埋伏了弓弯手,等见到火光时一齐射发。 夜里,魏军到了马陵。树木丛杂,道路崎岖。庞涓看到那棵树干露出白木,又写着一行字,便点起火把照看。 顿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纷纷倒下,其余的狼狈逃走。庞涓知道败局已定,就拔剑。临死时,叹道:这下成全了这小子的声名了!庞涓一死,齐军乘胜前进,把魏军彻底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