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冯小青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冯小青,明代万历年间江南八大才女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冯小青,出生于晚明时期的扬州,她的母亲是一名为官宦人家小姐授课的女塾师。她自小跟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得到过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

十岁那年,家中来了一位化缘的老尼,见冯小青长得聪慧可爱,便向她口授了一卷《心经》。没想到,冯小青只听了一遍,便全部背了下来。老尼既惊又喜,向冯小青的父母道:“小姐小小年纪就如此聪颖,反而易为她招来不幸,不如将她舍予我做,可能还会逃脱厄运。”但小青的父母终究没有舍得。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扬州城微风的吹拂中,冯小青渐渐地长大了,出脱成为一位标致的美人,扬州本来就是佳丽盛产之地,每每闺秀云集,或品茗论道,或作诗手谈,小青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遗憾的是,其间冯家家道中落,父母无法,只好将小青卖到富商冯通家中作妾。

小青随冯通来到余杭,可惜冯家大妇并无容人之量,她嫉恨于冯小青出众的才色,平日里百般。大妇家中有一位时常来往的亲戚杨夫人,倒很爱来小青处下棋。杨夫人本身就是一位颇有才气的淑女,和小青很说得来,久而久之,她看出了小青的窘迫处境。杨夫人怜爱小青,有意相助:“我平日里见你,无论女工还是才艺,没有一样不精通的,落在这样的家里真是太可惜了,我想要救你逃出火坑,不知你是否愿意呢?”

小青起身拜谢道:“贱妾感激于夫人,平素待我如亲生女儿一般。可恨我命薄,如同飘零的落叶般与死为邻,恐怕此生没有缘分能够服侍夫人了。”

杨夫人并不放弃。又一次,春光明媚,杨夫人邀大妇泛舟西湖,并拉着小青随行。杨夫人有意灌醉大妇,随后告诉小青:“这船上有一座楼,你陪我上去看看风景吧。”

上楼后,眼望着两岸春光灿烂,乱花迷眼,游人如织,许多少年穿梭其间,小青自然知道杨夫人的用意,却端然凝坐,如同看不见一般。

杨夫人本想借此景激励小青,要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想小青心灰意冷至此。杨夫人附耳于小青,劝道:“你看这远山横黛,碧水空濛,大好的光景理应珍惜,你又何苦把自己困在冯家?即使如柳氏那般误入章台的女子,尚且思嫁与韩翃那样的郎君,你居然对眼前的花花世界毫不在意,只作空观。”

小青凛然道:“可是贾平章的剑锋令人生畏啊。”贾平章即是南宋奸臣贾似道,明传奇《红梅记》中写道,某次,他携妻妾同游西湖,一位美妾隔船向旧时情人暗送秋波,贾似道发现后大发雷霆,将其杀害。

杨夫人执起小青的手,推心置腹道:“小青啊,你的才貌当世无双,风姿绰约,难道甘心被大妇折辱吗?我虽不是什么女侠,也愿为你筹谋周全,尽力助你脱离火坑。你是个聪明人,刚刚我同你讲起章台柳的典故,世间上难道还会少了韩翃那般的才子吗?”

小青叹道:“年幼时,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我手持花枝于风中站立,花瓣随风飘落,随水而逝,也许这就是上天给我的暗示吧。我的命运正如同这些花瓣一样,飘零无依。何苦夙业未了,又生他想,反倒让宵小们又有了议论我的机会。”

对于小青来说,可怕的不是丈夫的薄情和大妇的凶恶,人言可畏才是让她忌怕的锋利剑锋。她宁可放任生命在最美好的时候无可避免地滑入消亡,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抵抗封建礼教沉重的枷锁。聪慧的小青深知这一点,于是借口梦喻,婉拒了杨夫人的好意。

不久,杨夫人的丈夫调离杭州,杨夫人随夫赴任,不得不与小青辞别。初时,杨夫人疼爱小青,不过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般,后来两人话语投机,竟生出知己之感。杨夫人真正关心着小青的命运,是小青在痛苦生活中唯一的金兰之交。随着这位好友的离开,小青生命中仅存的一丁点亮光也骤然熄灭了。

(三)寄情牡丹

大妇始终容不下小青,最终将她迁往冯家在孤山的别业,小青能够见到丈夫的次数更稀少了。

在这种形单影只的孤寂中,小青迷上了新出的戏本《牡丹亭》,杜丽娘对爱情大胆的向往与追求使小青大为震撼:“我一直以为,世间感春伤怀的只有我一人,哪里料到还有一个杜丽娘呢,然而她为爱死而复生,终究与柳梦梅配成佳偶,而我却只能徒然地对影自怜。”

“冷雨幽窗不可聆,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是小青写给杜丽娘的告白。同为至情至真的女子,小青对丽娘的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可惜现实并不是一位像汤显祖那样拥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小青能做的,只能是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牡丹亭》,寄情于杜丽娘。

甚至连杜丽娘的行为,小青也要如法效仿。丽娘曾经为自己画了一副肖像画,小青也请来一名画师为她画像。

画师画毕后,小青看看画,又看看镜中的自己,摇头道;“这幅画只画出了我的形貌,却没有画出我的神态。”于是画师凝神揣摩,极尽巧能,重新画了一副,小青见后仍不满意:“这幅画倒是形神兼备了,却没有展现出真人的风流韵态。”

小青想要的,是像杜丽娘那样,即使自己谢世,画像仍能代替自己存活于世上,让世人铭记,因此要求画中人务必如真人般活灵活现。

这可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画师也犯了难。小青便命画师在一旁执笔观察,她如同日常一般,或是煮茗,或是读书,或是整理衣裙,甚至走到画师旁边为他调色,语笑嫣然,风姿尽现。

看到活色生香的美人就在自己眼前,画师灵思乍现,须臾之间就完成了最终的作品,交付小青。小青审视画作,但见画中人极尽纤妍之态,宛如真人,这才点头认可道:“可矣。”

(四)香消玉殒

可能是自知命不久矣,也可能是有意为之,画师走后,小青就在自己的床榻前设酒焚香,将自己的画像供养了起来。她取酒撒于地面,自我祭奠道:“小青,小青,此世中难道还会有属于你的机缘吗?”

不久后,小青果然病倒了。她每日颗粒不进,只喝一小盅梨汁,大妇假模假样地遣人送来的医药,也被小青抛掷于地,拒不接受这“嗟来之食”。

小青一心求速死的做法让她沉疴日重,将要不久于人世了。

这日,小青挣扎着起床,举目四望,竟然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伴在身旁。此时让她惦念的,唯有尚在远方的杨夫人,小青吩咐侍婢捧过笔砚,写下寄给杨夫人的绝笔信。

在信中,小青想象着自己离开人世后,他日杨夫人故地重游,仍能想念起自己生前的景象:“他时放船堤畔,探梅山中,开我西阁门,坐我绿荫床,仿生平于响像,见空帏之寂寥,是耶非耶!其人斯在!”写完之后,掷笔在地,一恸而绝。

悲夫小青,自持才情甚高,品质高洁,仍旧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怜乎小青,生长于被礼教束缚的环境中,即使是同性中的佼佼者,也无法完成自救,唯有顾影自怜、寄情戏文,才能找到些许心灵的慰藉。

曹公笔下的黛玉也有着这位晚明才女的影子,同黛玉一样,冯小青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完成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坚守,几百年来,她的美丽沾染着哀愁,如同朦胧细雨般萦绕在西子湖畔,也萦绕在人们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