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权监
权监就是有权势的太监。清朝本来不可能有权监,因为在满族入关统治中国之初,有鉴于明朝的太监祸国殃民,在顺治时代就订立了规章:太监不得官阶高过四品,太监不许擅出皇城,太监不得干涉外廷事务,太监不准购置田屋产业等等。如有违规的就,希望能有防禁既严,庶革前弊的效果。
然而这一家法到同光时代被慈禧破坏了,她宠任几个太监,因而有了权监的出现。如安得海(一作安德海)、李莲英(原名李连英)、崔玉贵、小德张等,都是人们熟知的。由于篇幅所限,而权监中也有权势与影响力的不同,不能尽举。以下先就安得海作一简要叙述。
安得海,直隶青县人,在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由辅国公载茯门上送入宫中的,那一年他才十四岁,时当慈禧生子载淳、晋封为懿妃的后一年。据野史《清稗类钞》、《奴才小史》、《清朝野史大观》、《十叶野闻》等书所记:安得海聪明伶俐,为人狡狯。他艺术精巧,知书能文,并能讲读《论》、《孟》诸经,且善于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欢。甚至还有人说慈禧对他语无不纳,厥后遂干预政事,纳贿招财,肆无忌惮。他又笼络朝士,使奔走其门,势焰駸駸。由于得慈禧宠爱,连恭亲王奕欣他也不予尊重,气得奕欣对亲信说过:非杀安,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也。安得海也制造慈禧与慈安之间的矛盾,对小皇帝载淳也不惧畏。据说同治帝很恨安得海,曾做了一个泥人,时以小刀砍掉泥人脑袋,杀小安子以泄愤。这些都是传闻野史,不过,安得海的罪恶行径已经跃然纸上了。
档馆的学者唐益年,在清宫旧档中为我们找到一批可信的资料,他对安得海的看法是这样的:
我们前面说过:长城是两邻居之间的篱笆,是双方共同尊重的边界,是赵国的新边疆。可是这些说法似乎都无法解释这一段长城。
(一)安得海入宫后确实受到慈禧的宠爱,曾为他取了灵珊、伶珊等可爱的小名字,当然可以说明在慈禧眼中,这小太监是伶俐的、有灵气的人。
(二)慈禧垂帘听政之后,一些原本应由总管或掌案首领太监办的事,如传送懿旨等,慈禧竟让安得海承办,可见太后对他重用与信任的程度。
(三)同治四年六月,山东道监察御史穆缉香阿上疏指出溯自汉末及前明,朝政之失,半由宦寺,希望太后选忠正老成者为我皇上朝夕侍从,庶将来亲政,必不致受其欺蒙蛊惑,万不可使年轻敏捷之人,常侍左右。行文里虽没有提名道姓,但大家都知道是指新近窜起的安得海而言。慈禧看了奏摺之后,不但不发怒反而大加赞许,对安得海也没有作任何不利的惩处,真是所谓的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可见慈禧对安得海仍是宠爱的。
(四)据清宫档案所记,安得海在同治七年七月还被赏七品顶戴,两个月后又升为六品顶戴蓝翎太监。更令人不可想像的,此时安得海在宫外已经有了自己的宅院,甚至还花钱买了一个老婆安马氏。
唐益年先生说:慈禧太后宠爱安得海,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毋庸置疑。
安得海在经历升官、购地、娶妻等等大得意事后不到两年,他竟被斩首死于异乡山东。这件事值得一述。
事情发生在同治八年七月,安得海率领了太监与宫内当差以及雇觅的镖手一行几十人,出宫南下,说是为皇帝大婚到苏州采办龙袍,从通州搭船,船上高挂大旗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字样。船上设有女乐,一路上品竹调丝,设宴作乐,颇引起沿岸人们的注意。七月二十日,船抵山东境界,由于临清一带运河水浅,改由陆路行走,一行人在路上声势烜赫,对官兵肆行恐吓。但是安得海等并未有谕旨、传牌勘合等公文在身,所以在山东泰安县被巡抚丁宝桢下令逮捕,解送济南省城审问。安得海开始还有恃无恐地言说是奉慈禧之命办事。丁宝桢认为他未带文件,而且一路违例携带妇女,妄用禁物,摇招各地,实在不当,于是将他们收监候旨。
丁宝桢以极速件送奏摺进京,八月初二日送达,第二天,经过两宫太后同意,军机大臣就以皇帝名义颁降了一道密谕:……该太监擅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着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无庸审讯,即行就地,不准任其狡饰。……八月初六日丁宝桢收到谕旨,第二天即派人将安得海了。
八月十一日,朝廷接到丁宝桢已将安得海斩首的奏报之后,又立即发出了第二道上谕,强调整饬宦寺,有犯必惩是我朝家法,安得海胆大妄为实属罪有应得,并警告宫中各处太监自当益知儆惧。朝廷及宫中对安得海案件的处理可以说既果断而又合法合理。不过,当时以及日后对安得海被杀有多种看法,例如:
有人认为安得海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是慈安、同治帝、奕欣联合打击慈禧,削弱她羽翼的一个措施,很多人都相信此说。《十叶野闻》里还说:丁宝桢的奏摺到京时,慈禧正观剧取乐,恭王乃立刻向慈安请示,得到允诺后,便降旨命丁宝桢杀了安得海。瞒着慈禧决定降旨杀安得海,这件事在当时垂帘制度下是不可能的,因为必得两宫同意才能正式降旨,况且奕欣又何必为一个安得海而大大得罪慈禧呢?
也有人提出杀安得海是慈禧的一大阴谋,想以小安子来探知慈安、奕欣的真面目。安得海的被杀也促使慈禧决心除去慈安、奕欣这两个心腹大患。这种看法不能成立,因为慈禧不须测试根本就了解他们是她取得权位的最大绊脚石,何必绕圈子多此一举呢?
有一个未必正确的想法,安得海少不更事也少年得志,竟作了购买田屋、娶妻等违反宫规的事,而且当时的人都对他很不满。同治八年四月,薛福成到山东拜谒丁宝桢,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丁巡抚感叹道:方今两宫垂帘,朝政清明,内外大臣,各司其职,中兴之隆,轶唐迈宋。惟太监安得海稍稍用事,往岁恭亲王去议政权,颇为所中。近日士大夫渐有凑其门者,当奈何?后来翁同龢得悉安得海在山东被捕、家产查封,连呼:快哉!快哉!直隶总督曾国藩听到消息,高兴地对薛福成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按:丁宝桢字),豪杰士也!李鸿章阅《邸钞》,兴奋得跳起来,传示幕客,大叫:稚璜成名矣!从这些人的言论与文字中,不难看出安得海的不得人望,他的为非作歹已是触犯众怒了,慈禧难道毫无所闻吗?聪明如慈禧、贪权如慈禧的人,当然会知道权监安得海才是她未来登上权力高峰的绊脚石呢!能不除去吗?她可能随口答应了安得海出宫采办龙袍的要求,甚至故意暗示安得海去苏州,让他违反法条被杀。宫中接到丁宝桢的密奏之后,她没有任何犹豫就同意杀掉她宠爱的小安子,以示她公正无私、严守宫规,获得了不少廷臣的赞赏。而且内务府的奏报中透露了没收安得海的全部财产,后来由慈禧下令赏给她自己的弟弟照祥了。慈禧得美名,她弟弟得钱财,她家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