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老百姓为何袖手旁观这位老人说的是实话
17世纪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动乱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 在明末遗存的士大夫群体中,朱之余带着丧国之痛,对明朝为何灭亡、中国社会何去何从等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解答。
朱之余流亡日本反思明朝灭亡
南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57岁的朱之玉被安南逼为奴,被关押了50多天。 面对外国政要的无理威胁,朱智宇证明了“不忌尊不忌强”的独立人格,展现了不畏强权的英雄气概。
作为明朝的忠实遗民,朱之余一生都在反清复明。 抗清失败后,亡国之恨始终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为了恢复明朝,他三下安南,五渡日本,往返于厦门、舟山之间; 为了效忠明朝,他漂洋过海逃到了日本。
朱之余定居日本后,并没有放弃振兴民族、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 他虽身在异地,却心系中原。 他每天“南下哭血,背北北咬牙切齿”,他一次又一次这样说道。 每当他想到“可耻的叛徒还活着”时,他就会“内心撕裂”。 他常对弟子们说:“我在异国他乡生活已久。” ,我发誓,在中国恢复之前,我永远不会回来。”
朱之余自称是明朝“遗臣”。 他已经快80岁了。 他还写信嘱咐子孙“自力更生”,“只听俘虏官”。 到达日本后的第三年,即明朝灭亡十七年后,他为了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抗清方略,写下了《著名的《中原羊酒疏略》。
为什么明朝灭亡时,老百姓袖手旁观?
明朝灭亡的时候,很多人都抱着冷漠的态度,对朱明王朝并没有太多的依恋。 朱之愚在《中原九述》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原文如下:
在中国,反抗俘虏的艰难,是历代人的耻辱。 这也是中国士大夫自找的错。 俗话说:“木必朽,木必生蛀虫”。 没有不朽的木头,上面会长蛀虫。
就像崇祯末年一样,金士绅罪孽横行,百姓痛苦入骨。 他们都有着“天日哀,共死”之意。 故贼来时,内应外应;贼来时,内应外应。 贼进来,迎忍断竹。 误导他散布谣言,他的前弟子有叛变倾向; 一旦整个事情崩溃,就没有办法阻止了。 否则,为何河北二十四县没有一座坚城,没有一个义人?
竟然让他就这样投降进入无人区? 总之,最大的罪孽在于士大夫,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只想发泄一日之欲,追求不切实际的利益,而不顾终生的烦恼。 这不值得承担责任。
朱之余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明末民心混乱的主要原因是士大夫。 维护自尊一直是封建官员无法根除的绝症之一。 有土匪才有钱,千里之外求官只能落败。 辽东匪徒的自尊心不只限于杨浩? 祖大寿、袁崇焕每年领取数百万辽俸禄。
如果他们打,他们肯定会打。 如果不打仗,就没有军功。 如果没有军功,他们就保不住。 如果他们留不住钱,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份额。 祖大寿知道事情严重,就逃跑了,再也不敢回来。 袁崇焕举起土匪,自己也被砍成碎片。 如果说士大夫的罪孽就在于此,老百姓贪婪,但老百姓没有权力,贪婪无非是小利而已。 士大夫有权力。 一旦变得贪婪,山河就会破碎。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明朝以后,中国和日本经常爆发农民起义。 另外,崇祯年间,朝政本身混乱,吴吏腐败、昏庸。 与后金的战争带来了清军的财政困难和经济掠夺,以及小冰期气候寒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的饥荒,这些都加重了明朝人民的负担。王朝。 另一件事是,当时直隶连年遭受饥荒和流行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辽西局势也日益恶化。 清军多次与明军交战,终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投降,明朝退守山海关。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乱,拉开了明末民间起义的序幕。 随后王子庸、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最后发展为称霸陕西、河南的李自成和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终建立了大西政权) 。 1644年,李自成建国。 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克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 明思宗在眉山自杀,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