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抗倭史上传奇名将—李舜臣
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是1597年10月26日朝鲜名将李舜臣与入侵的倭寇在韩国鸣梁海峡的一场海战。李舜臣将军利用鸣梁海峡的特殊地理特征在此以12艘板屋船击退倭舰330余艘,创下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壬辰倭乱时期屡立战功的朝鲜名将李舜臣因谗言一度入狱。接管朝鲜海军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战中指挥不利大败于倭寇。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均也阵亡。倭寇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当时朝鲜海军只剩下漆川梁海战后残余的12艘板屋船。由于与倭寇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李舜臣决定在鸣梁海峡与倭寇决一死战。鸣梁海峡是珍岛与之间的狭窄海峡,水流湍急。每隔3个小时鸣梁海峡内的海流方向会发生逆转。海峡仅宽约294米,狭窄到可以在两岸拉钢索。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倭舰驶入鸣梁海峡时,李舜臣早已严阵以待。等倭舰靠近时,隐蔽在山脚的李舜臣海军对倭舰发起猛烈的炮轰。由于倭寇舰船是尖底,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军有山体的遮掩,倭寇的炮火无法打中目标。而朝鲜海军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稳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峡内事先已经拉起了钢索使入侵的倭舰处境更加悲惨。入侵的倭寇被打得措手不及,倭寇首领来岛通总也被击毙。 很快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倭寇的战舰开始相互磕碰,一片混乱。李舜臣趁乱率领朝鲜海军对倭寇展开猛烈攻势。大量的倭舰拥挤在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虽然李舜臣只有12只军舰,凭借着地利天时击沉了倭寇31艘军舰,另有大约92倭艘丧失战斗力。汹涌的海水使得跳下船的倭寇因无法游到岸上而被淹死。此次海战倭寇有8000多人阵亡,而朝鲜阵亡人数只有34人。 李舜臣在鸣梁海峡的胜利,有效地切断了倭寇从黄海对稷山之战的供给,使倭寇最终撤退。李舜臣(朝鲜语:是李舜臣最负盛名的两场海战。1598年,李舜臣在露梁大捷中阵亡,死后被朝鲜民族誉为民族英雄。 1576年,李舜臣武科及第,授权知训练院奉事。1579年调往咸镜道参与防御女真。1586年担任造山万户兼鹿屯岛屯田事宜,在此期间与上司李镒不和,后因女真入侵鹿屯岛造员伤亡,随即以延误战机过失罪革职,以白衣从军。不久,受全罗道观察使李洸举荐,备边司任命李为全罗道助防将。1589年,金海都护府使李庆禄向时任左议政李山海推荐李舜臣,后者调任井邑县监。1591年升任珍岛郡守,未赴任就升任加里浦佥节制使。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前夕,时任右议政柳成龙举荐李舜臣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加封折冲将军。他改制的龟甲船能攻能防,在抵御日本海军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592年,时任日本关白的丰臣秀吉征伐朝鲜,李舜臣带领朝鲜龟船舰队在玉浦、唐项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地抵抗日军。后因谗言一度下狱。1597年,日本出动14万兵力,水陆并进入侵朝鲜。李舜臣被再次起用,出任三道水军节度使,在鸣梁海峡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率朝鲜官兵和明朝援军共同御敌,反抗日军。 1598年,他和明朝水师杨绍勋总兵和副总兵邓子龙共同指挥联合舰队迎击日本海军,是以打响露梁大捷。李舜臣在战事中遭遇到岛津家的突袭战死。此战中朝联合水师在露梁海面以800艘战船包围500艘日本战船,几乎全歼日船,日军死亡以万计。 1950年7月,朝鲜设立李舜臣勋章和李舜臣奖章,用以授予作战中荣立战功的海军将士。在韩国,首尔光化门广场和釜山龙头山公园建有李舜臣将军铜像。他的头像也出现在100韩元硬币上。大韩海军开发的KDX-II驱逐舰被称为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首尔的忠武路也是为纪念李舜臣的历史功绩所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