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近代史的通感7篇
多读书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相信每个人在读完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会有所触动。 这时候你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言,记录你的收获和体会。 读后感言是一篇写出读后感想和启发的文章。 读完一篇文章后,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评论? 经编者精心整理,现提出阅读《中国近代史》的感想,供大家参考。 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读《中国近现代史》的感想1
最近读了蒋廷黍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书,一口气看完了。 这本书是作者在汉口闲暇时用两个月时间写成的。 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材料是肤浅的。 蒋先生本人是一位留学历史专业的现代医生。 也许是因为他在国外了解了很多德国和意大利的历史,并被那些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他真诚地希望中国能够摆脱中世纪的困境,建立一个繁荣、强大和民主的国家。国家。 这本书是他对当时中国的深刻思考。 主要讲述中国如何一步步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计。
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从西方对外殖民战争开始的。 因为有一场浩大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在带来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自然消除了人们之前对生存的恐惧,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向海外扩张。 直觉。 当时的俄罗斯、意大利、日本都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压力下走向现代化。 当时的中国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等待着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体制意味着中国当时并不真正觉得有必要改变。 农业经济稳定,人民生活得到充分满足。 而在此之前的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充满了优越感,因为周边国家在礼貌方面确实比较落后。 因此,中国在工业革命和发现新航线之后并没有跟上世界的步伐。 当时的中国政府并不明白,他们所面对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野蛮人了。 英法等工业国家来中国不是为了进贡,而是为了贸易。 那时的中国还怀揣着天朝帝国的梦想,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改变。 因此,中国错过了来华外国人之一的马戛尔尼所提到的重构现代国家关系的理念。 机会,后来引发了鸦片贸易,鸦片贸易引发了战争。 中国因此错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机遇。 直到两次失败后,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同了,开始思考改革。
中国受到西方人的攻击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被攻击的过程中,中国完全有机会转祸为福,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地理解西方的礼貌。 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如果能像日本那样懂得科学机械,重建中华文明,那么中国不仅会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而且会在国际上重建中华文明的辉煌。 历史不会改变,但我们可以吸取历史经验。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富”。 谁拒绝改革创新,谁就落后于时代。 因此,我国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也将永远在进步。
读《中国近现代史》第二部分的感想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读过好几遍了。 我读过徐老师的删节版。 虽然内容还不是那么充分,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它真的是关于历史本身的——而不是一味追求一些模糊的意识形态——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这本简化版的近代史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
首先,本书突破一般概念,将历史维度放大到400年,成为一部400年的“近代史”。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到更全面的因素,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而这一点,一直是我认为中国大陆普通民众的历史观中最缺乏的。 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我们总是把历史事件的原因归咎于经济因素或其他因素。 这种思想的直接反应就是当前对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将西方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一切社会变革。
正是在这一点上,本书为我们描绘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整体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状况。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因素的重要性。 相反,整个近代史上的冲突来源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在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中,影响着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一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互动进步。
其次,从这本史书中我们可以摆脱简单地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刺激—反应”模式。 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的印象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和神器层面的模仿; 1884-1894年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引发了政治制度的反思和改革; 巴黎和会引发了整体思考的反思。 这种递归模式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问题。
本书所描绘的近代中国的进程是一种反思性的进步。 可以说,中国脱离了原来的模式,试图进入完全外国的模式。 但它发现这本身并不是从自己的课题出发,从而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对自身主体性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主观认识的最后阶段可以说是摆脱苏俄共产主义政权模式。 其领导人毛泽东最终取得了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重任。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 整个中国近代史描绘了近代中国自身的一条主线,那就是谋求民族自身的解放,摆脱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恢复自身的主动性。 这次复苏最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下结束。 但解放的另一部分,即个人解放,即使在繁体中文版本中,显然也没有被提及太多。 或许,这应该是“现代中国”在下一个历史阶段的命题。 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之一。 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史》重在介绍历史视角,而不太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用一本小书来描述,那么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宏观历史思维与详细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读《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的感想
说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怎么想。 反正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可恨。 当然,这是在说外国人。 每当我看到外国人侵占中国领土,嚣张得让中国政府糊涂,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时,我就感到非常愤怒:外国人,你们怎么可以如此无耻? 然而,当我看到《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来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我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识。
书中一开始就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恨妻”心态、“泼妇”心态、“小三”心态。 这对我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但随着我逐渐深入阅读,我发现作者说的不无道理。 不仅如此,书中作者描述的很多地方并不是对中国人有偏见,而是指出了中国许多无知、不合理的地方。 这让我读近代史时头脑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一些。 毕竟,无论中国人如何试图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王朝崩溃了。 那我们呢? 我们出于一种“爱国主义”,大肆宣扬外国人的狡猾和傲慢,而对中国的错误则轻描淡写。 这造成了我的思维误区。 我的想法已经变得片面了。 我觉得中国人很无辜,外敌入侵一切都是我们的错。 但是,如果中国不弱,外国人怎么能占中国的便宜呢? 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怎么能成功呢?
这本书给我敲响了警钟。 它不仅告诉了我很多关于晚清和民国的事情。 它还告诉我:思考问题时不要太片面。
读《中国近代史》第四章的感想
评论是对一部作品的总结和体会。 一篇好的评论可以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一部未知作品中最重要的内容,并对这部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同时,评论也是一种个人的表达。 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悲喜言语的碰撞更加激烈。 读后的思想和文学不仅给作品传递了美好的文化,也表达了个体的内在诉求。 欢迎参考出国留学范文。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独立国家的历史,也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录。 但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顶多只是旁观者,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段无法回望的屈辱历史。 历史,幸运的是,那些时代已经过去了。 幸运的是,这只是中国辉煌历史的冰山一角。 现在,让我慢慢地解释一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历史。
1840年,成为资本主义第一强国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入侵中国。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 富民强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追求。 探索道路的历史。 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抓住三个主线。 1. 灾难性屈辱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和屈辱的历史。 中国人民遭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来侵略我们。 中国被迫签署了数百项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民在西方侵略战争中一次次遭到失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古老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强大的船只和枪炮面前失败了。 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条约,随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宪章》、《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峡条约》、《中法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黄浦区。 通过强制割让领土、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与外国签订关税协定等方式,外国获得了在中国的领事管辖权和通商口岸传教使团等特权。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抵抗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被迫与英、法、俄、美等国签订《天津条约》状态。 北京条约。 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特别是沙俄掠夺了中国领土150万多平方公里。 外国侵略势力伸入中国大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885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列强获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1894年,中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再次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极大地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赔款达到白银2亿两,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八国联军于1900年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赔偿白银10亿两以上。 清政府成为一个帝国。 作为社会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形成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系列侵华战争和大量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推入灾难和屈辱的深渊,造成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因此,我们必须铭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2.不屈不挠的抵抗历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发起了一系列的斗争,有的来自社会底层,有的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有组织的。 有些是群众自发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败类,但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英勇奋战,涌现出林则徐、邓廷桢、于谦、海陵等一大批爱国将领。 、关天培、陈化成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连连斗争的英雄场面; 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率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率领黑旗军镇压敌人,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展现了大无畏、英勇战斗的精神。面对危险; 在1894-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左保保、邓世昌、林永生、刘丁汝昌等人英勇牺牲,立下可歌可颂的英雄事迹。 各地人民自发反抗日本人。 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斗争精神。
读《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的感悟
说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怎么想。 反正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可恨。 当然,这是在说外国人。 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占领中国领土、肆意破坏,让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时,我就感到非常愤怒:外国人,你们怎么可以如此无耻? 然而,当我读了《重温中国近现代史》这本书后,我原来的一些片面想法发生了改变。
书中一开始就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恨妻”心态、“泼妇”心态、“小三”心态。 这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但随着我渐渐读得深入,我发现作者说的也不无道理。 不仅如此,书中作者描述的很多地方并不偏向中国人。 相反,他们指出了中国的许多无知和不合理的方面。 这让我读近代史时头脑发热的头脑冷静了一些。 毕竟,无论中国人如何试图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王朝崩溃了。 那我们呢? 我出于一种“爱国主义”,大肆宣扬外国人的狡猾和傲慢,同时也简单地提到了中国的错误。 这造成了我的思维误区。 我的想法已经变得片面了。 我觉得中国人很无辜,外族入侵一切都是我们的错。 但是,如果中国不弱,外国人怎么会对中国感兴趣呢? 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怎么能成功呢?
这本书给我敲响了警钟。 它不仅告诉了我很多晚清的事情,还告诉我: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太片面。
读《中国近现代史》第六章的感想
中国近代史虽然是一部屈辱史,但时势造英雄。 经过一番艰苦奋斗,中国英雄们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安宁与和平!
19xx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 共产党人用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沉睡多年的中国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遭受灾难的祖国,共产党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 为了祖国不再受欺负,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在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和帝国主义的炮火下,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了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带着对光明的向往,赶走了侵略者,走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听到了最有力、最英雄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槃了! 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祖国一切焕然一新,旧貌换新颜。 仰望蓝天,神舟飞船穿梭太空; 俯瞰大地和三峡工程,无与伦比、神奇。 从此,中华民族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愕的目光中再次腾飞、腾飞!
我庆幸自己属于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 我庆幸自己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 我庆幸自己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读《中国近代史》第七章的感想
今天终于读完了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陆版。 与繁体中文版本相比,明显省略了很多。 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我就不多说了。 但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正对历史本身感兴趣,而不是一味追求一些模糊的意识形态,这本简化版的近代史仍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首先,本书突破一般概念,将历史维度放大到400年,成为一部400年的近代史。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到更全面的因素,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而这一点,一直是我认为中国大陆普通民众的历史观中最缺乏的。 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我们总是把历史事件的原因归咎于经济因素或其他因素。 这种思想的直接反应就是当前对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将西方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一切社会变革。
正是在这一点上,本书为我们描绘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整体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状况。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因素的重要性。 相反,整个现代历史的冲突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之间的冲突。 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中,也影响着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的一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互动进步。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摆脱简单地认为中国近代史是刺激-反应模式的模式。 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历史教科书给我们的印象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的开眼界和神器层面的模仿; 1884-1894年的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引发了政治制度的反思。 和改革; 而巴黎和会引发了整体思考的反思。 这种递归模式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问题。
本书所描绘的近代中国的进程是一种反思性的进步。 可以说,中国脱离了原来的模式,试图进入完全外国的模式。 但它发现这本身并不是从自己的课题出发,从而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对自身主体性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主观认识的最后阶段可以说是摆脱苏俄共产主义政权模式。 其领导人毛泽东最终取得了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重任。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 整个中国近代史描绘了近代中国自身的一条主线,那就是谋求民族自身的解放,摆脱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恢复自身的主动性。 这次复苏最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下结束。 但解放的另一部分,即个人解放,即使在繁体中文版本中,显然也没有被提及太多。 或许,这应该是现代中国在下一个历史阶段的命题。 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之一。 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史》注重介绍历史观点,则较少注重对史实的分析。 中国如此悠久的历史只能在那本小书中描述,所以徐先生的这本近代史是一本将宏观历史思维与详细历史事实结合起来的好书。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
仔细阅读后的感想合集为您推荐:
读后感想 | 小学生读后感想| 初中生读后感想| 高中生读后感想| 读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