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红色基因绵延百年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代代相传

在复旦,就有这样一位勤奋几十年、一生追求真理的先生。 从《愚公》开始,他画了《寰宇》三行。 一套图尽览九洲山水,长水沼泽三千桃李。 。 他就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先驱者谭其骧。 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公认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两项成果之一。

恰逢谭启祥先生诞辰110周年,5月25日,复旦大学将举办谭启祥院士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开幕式。 让我们追溯过去,重温他的教诲,重温他的传奇一生,领略一代大师的精神和风采。 。

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谭启祥先生

我们已经受够了帝国主义的压迫了……

推开光华楼西主楼2101室的门,一股书香扑鼻而来。 几排木制书架上放着许多“大部头”。 随意翻开一本书,纸张泛黄,但密密麻麻的注释却清晰可辨。

这是谭其祥图书馆。 2003年,谭其祥家人将其藏书捐赠给复旦大学并保存于此。 图书馆共藏书660余种4880册,平装书3200余册,杂志近千种,常用的《历代图谱》、《水经记》等各类文献资料664种。谭其祥着. 古代地理文献。

卢堪如编着的《屈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谭先生著作集。 打开封面,一行小字映入眼帘:谭其祥1928。

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青年谭启祥

这一年,谭其祥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决定投身历史,写下这样一段话:“其祥十五岁前无知,十六十七岁投身革命,十六岁专心学习”。十八岁。从现在开始,坚定不移。”

1911年出生的谭其祥曾有过短暂的革命时期——1926年,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他对革命产生了兴趣。 他考入了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并加入了共青团,经常跟随组织上街抗议。 传单、演讲。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带着手枪随指挥员奔赴前线。 “四月十二事变”后,上海大学被查封,他被国民党宪兵拘留。 由于没有证据,他被保释。 他想尽各种办法都找不到组织,他短暂的革命生命被迫结束。

后来,谭启祥来到暨南大学,进入中文系,随后转入外语系。 但谭其祥觉得自己的图形思维能力有限,但擅长逻辑推理,适合学习历史,于是转学到新开设的历史与社会系。 1930年,谭其骧在潘光旦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本科论文《中国移民史》。 同年9月来到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师从顾颉刚,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勤奋、才华横溢的谭其骧很快就蜚声学术界。

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

1930年夏,谭其骧(中)毕业于暨南大学

后来,谭其祥先生的弟子、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葛剑雄曾问老师:“如果我们当时找到一个组织,我们还会继续革命吗?”

谭其祥回答:“当然。”

然后他问道:“你不怕白色恐怖吗?”

A:“我当时没想过这个问题。”

怀念革命转行学术的谭其骧不忘救国的历史责任。 感慨“中华民族没有一本像样的史书”,1934年,谭启祥与老师顾颉刚共同创办了“愚公社”,目的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学。 他们撰写了最早系统地描述国家自然的著作,并以此为名的人文地理著作《愚公》; 决定创办《愚公》双月刊,作为学会正式刊物。 谭其骧在出版致辞中写道:“我们已经受够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大家都希望能出版一本《中国通史》,看看我们民族的构成是什么,有哪些地方。”应该属于我们。”

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中国历史地图集

《愚公》创刊号封面

社团成立时,社员只有顾颉刚和谭其祥两名成员,社团的经费都是他们自掏腰包。 谭其祥将自己对革命的热情倾注于创办《愚公》半月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社员四散,半月刊《愚公》被迫停刊。 但埋下了“愚公”的种子,该学会的许多成员后来成为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

战乱年代,谭其祥转战后方,过着艰苦的生活。 谭其祥的大儿子谭德瑞回忆,他在贵州浙江大学任教时,家人在半山腰租了一间木屋。 当地人平日里吃的“菜”无非是盐蘸水加当地的干辣椒粉。 即便如此,谭其祥始终坚持教学和研究。 1946年,谭其骧随浙江大学迁回杭州。 1950年任复旦大学教授,从此未离开。

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谭其祥和他的妻子和孩子,摄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杭州

历史如戏,地理为舞台;

找不到舞台,哪里看戏!

早在创办《愚公》双月刊时,谭其骧就萌生了编撰一幅大比例尺、详细的中国地理演变地图的愿望。 他感叹道:“历史如戏,地理如舞台;找不到舞台,哪里看戏!”

新中国成立后,谭其祥悬置了近二十年的历史地图梦想终于成为可能。 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与著名历史学家吴瀚谈论《资治通鉴》的标点和编撰时说,读历史,手上没有一本历史地图,可以查到历史的位置。任何时候的地名。 吴汉向毛主席建议谭其祥重新修改、重新绘制清末杨守敬的《历代图》(以下简称《杨图》)。 1955年,谭其祥愉快地接受了去北京的命令。 从此,他把全部的精力和知识都投入到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中。

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1957年8月26日,谭其祥(左)、顾颉刚(中)、侯仁智参观湛山寺

改变“阳图”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原来的地名必须一一重新审视,并搬到今天的地图上,极其费时费力。 谭其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秦汉画的初稿和清代画的部分草稿。 不过,复旦本身还有很多工作等待谭其祥去做,所以他决定带着年轻助手王文楚、邹宜林回到上海继续完成任务。

1958年9月,《中国历史地理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编制制度发生变化。 编写工作列入复旦大学研究工作计划,由复旦大学负责组织。 随着地图集的编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学科得到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

1960年代初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制图师与前排左五谭其祥合影。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中国历史地图集

196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第一批历史地理专业毕业生合影。 中排右三谭其祥

除了参与具体的编审工作外,谭其骧在地图编撰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范围。 他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少数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1960年,“阳图委员会”决定打破传统中原王朝制度,绘制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行政区地图。 由谭其祥牵头,先后邀请全国有关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各边境地区地图的编制。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也参与了原始社会遗址地图等地图的编制。

为了保证图集的质量和内容的丰富性,谭其祥宁愿推迟项目的完成时间。 到1966年5月底,《地图集》初稿终于基本完成。 十几年来,谭其祥每天都到学校上班,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奉献了四五十岁学术研究的黄金岁月。

重画《杨图》的十年间,谭其祥只发表了12篇论文,甚至有四年是完全空白的。 谭先生一生只留下一部个人作品《长水集》。 即使作品有限、报酬微薄,他晚年仍将个人积蓄2万元几乎全部捐出,设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基金。

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

《长水集》

他在《长水集》的序言中这样总结:“这是我的第一部个人作品。作为一个终身学者,七十多岁了,为什么从来没有出版过一本书?是第一本吗?目的原因是因为:在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比写书更紧迫的业务需要处理……”

“对学术的追求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相结合,是谭其祥先生研究的持续动力。” 葛剑雄说道。

1974年完成了内部版《地图集》初稿,1984年出版了公开版《地图集》。这部史无前例的巨著,历时30年编写而成,共分8卷、20个地图组、地图304幅,收录清代以前可考证的地名约7万个。 《图集》以其内容完整、考查严谨、绘图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它是中国历史地理学最重大的成就,对当今的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土地整治和经济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

《中国历史地图集》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中国历史地图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

1988年1月26日,参加《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会合影。 谭其祥是前排右数第二个。

你应该超过我,不然你怎么能在学业上进步呢?

“如果没有独特的见解,之前无法发表,那么写这样的文章有何意义?” 这是谭其骧的治学原则。

据葛剑雄介绍,谭其祥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创新。 谭其骧早在读书时,就与老师顾颉刚先生就《西汉十三部》进行了学术探讨。 师生多次书信交流,讲清真相。 最终,顾颉刚以博大的胸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这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谭其祥传承下来的。

葛剑雄在学习时,发现一本内部期刊的历史词典条目信息不全。 谭其祥鼓励他在杂志上发表补充意见。 后来葛某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谭先生本人。 葛剑雄记得:“我先生一直说我要超过那些清代做历史地理学的学者,比如钱大新、王国维。而你也应该超过我,不然学术进步怎么进步呢?”

中国历史地图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20世纪70年代末,谭其祥和同事研究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修订工作。 从左到右分别是吴应寿、谭启祥、邹宜林、王文初、周惟彦

为了传承学术知识、支持未来的学生,谭其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退休教授王文初回忆,在编制《地图集》时,为了让“干中学”的年轻学子尽快掌握地图编制的专业技能。有可能的话,谭先生经常给他们讲课,讲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的疆域变迁,并细心地纠正他们的审判解释。 “他从头到尾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历史、地理这些东西很枯燥,但他讲得非常生动。他还要亲自审阅十几个人的初稿,并会指出其中的错误。”以及他们的详细理由。” 王文初说道。

谭其祥严谨、认真的治学风格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在编制《地图集》时,谭其祥坚持使用根据最新测绘数据新编制的底图,这对保证地图集的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葛建雄回忆,谭其祥博士论文审稿时会逐字审阅,往往达20至30万字。 一篇博士论文需要一两周的时间来阅读。 有时当他真的很忙的时候,他宁愿只看一部分,在发表评论时解释一下,也不愿敷衍处理。 谭德瑞还回忆,父亲留给助手和学生的铭文大多是“实事求是”。

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谭其骧晚年在历史地理研究所资料室查阅资料

“学术潮流变了,但求真精神不变。” 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谭其祥在学术上不断超越自我。 过去的学者认为,东汉以后黄河的长期稳定是东汉水利专家王敬之的成果。 但谭其祥在综合查阅历史文献后证明,根本原因是黄河中游自然植被的恢复。 他对古籍中云梦、云梦泽的含义和范围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自然科学家利用技术手段考察的证实。

“谭其骧先生创建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框架,解决了以前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他对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葛剑雄认为,历史地理学能不断进步,与谭先生追求求实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他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他追求真理的性格。”

1959年,谭其骧先生在复旦大学创办历史地理学研究室,培养专业人才。 1982年,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谭其骧任首任所长。 在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指导下,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历来以严谨的学术风格着称。 成立以来,学院整体学术水平长期位居全国第一。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中国历史地图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

1982年6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谭其祥为所长,邹宜林为副所长。前排右四为谭其祥,左一为邹宜林

“可以说,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是在谭先生个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已培养了500多名硕士、博士生。我们将永远铭记谭先生对历史地理的贡献。”历史地理。” 葛剑雄解释道。

坚持并坚持一生

“坚持,坚持一生。” 这是谭其祥的座右铭。

在谭德瑞的印象中,父亲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每天都是这样,每年都是这样”。

中国历史地图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工作晚年的谭其祥

1940年底,四岁的谭德瑞跟随母亲来到贵州,遇见了谭其祥。 父亲艰苦奋斗的形象从小就烙印在谭德瑞的心里。 那时没有电灯,谭其祥就在昏暗的油灯下在书桌上读书写字,直到深夜。

谭其祥平日里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他每年除夕夜才熬夜,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到12点。 看完除夕夜,大家都休息了,他继续工作。 谭德瑞说,总有人称赞父亲记性好、读书广,但他觉得父亲记性好,与他淡泊名利、勤奋奉献是分不开的。

“父亲总是默默地、用行动来教育我们。” 谭德瑞感慨地说。

1978年,谭其祥开始招收研究生,葛建雄是众多报考的学生之一。 葛建雄没想到,他的研究生复试会在上海龙华医院的病房举行。 今年年初,谭其祥突发中风,病情危重。 他失去了左肢的大部分活动能力。 不过,谭老师非常重视研究生的招生。 他正在康复期,在病房对周振赫、葛建雄等人进行评估。 周、戈在谭其祥的培养下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

中国历史地图集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

谭其祥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文科博士。 1983年10月,谭启祥、周振和(左)、葛建雄(右)在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合影。

住院期间,谭其祥坚持带研究生,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审阅和修改。 葛建雄记得,有一次他去病房请丈夫修改文章,看到他正在接受头针治疗,他不忍心打扰老师。 谭其祥留住了他,仔细询问情况。 谭德瑞回忆,有一次,瘫痪的谭其祥为了审阅博士论文,半夜翻阅资料、书籍并校对,结果倒在地上起不来。 直到天亮才被保姆发现。

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谭其祥的一只眼睛几乎失明,但他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晚年,谭其祥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只要稍微恢复一点,他就会重新投入学术研究。 修改《地图集》、编纂《中国历史词典》、整理《昭舆志》……一项又一项的任务,谭其祥干脆搬到宾馆的一个房间里,几乎与世隔绝地工作。

1982年,《地图集》初版时,70多岁的谭其祥不顾亲友的反对,全身心投入另一项国家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简称《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辑工作。

他不止一次对葛剑雄说:“《中国历史地图集》只有领土行政区域,叫《历史地图集》是名不副实。《国家历史地图集》完成后,我的人生就不会白费了。” ”。

中国历史地图集_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

晚年的谭其祥,1991年在家中拍摄

当时,项目组资金短缺。 为了省钱,谭其祥到北京开会、审稿时经常住平房。 比物质条件匮乏更让谭其祥担心的是,这项工作国内外没有先例,前期研究任务重,而他也已不再是风华正茂的人。 尽管如此,谭其祥还是亲自起草了图组和大部分图录,并审阅了各项工作规定和文件。 尤其是在保持和提高图纸质量方面,他总是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尽力而为。

直到临终前,谭其骧仍对未出版的《国史地图集》念念不忘。 “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说话,所以总是大喊大叫。” 葛剑雄在他耳边一遍又一遍地答应他:“放心,我们一定会编撰《国家历史地图集》的。”谈其祥就会平静下来。

葛建雄表示,该书第二卷已经基本完成,第三卷也正在制作中,尽管面临一些困难。 “但想想谭先生对这组照片的责任感,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尽快完成。”

丈夫早已不在,但他的学术方法和研究精神却如长水一样,默默地浸润着、滋润着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代又一代后辈学者。

兰亭集势融资历史_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3集_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1911.2.25—1992.8.28),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 创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 先后担任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估组成员,国务院古籍编纂出版规划委员团体。 他主编的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公认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两项成果之一。 还主持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辞海·历史地理学卷》、《中国历史词典·历史地理学卷》等着有《水集》、《长水集续集》等。他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参考:《长河:谭其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