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帝王名字从何而来商周古文字颠覆认知史记又一记载将被推翻
甲骨文出土后,学者们对碑文中的商代皇帝进行了整理,并与《殷本记》进行了比较,发现几乎都相符。 他们在肯定《殷本纪》可信性的同时,反驳了西方学者虚构的商代理论。 。 因此,沿着这个思路,人们认为《夏本纪》也是非常可信的,其中记载的夏朝皇帝的名字都是真实的。
但分析甲骨文后,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 我们不仅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夏政权”的记载,而且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夏朝皇帝的名字,很多都没有出现在甲骨文中,或者是商朝所创造的。 。 。 因此,这不禁让人怀疑,夏朝皇帝的名字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文人杜撰的,《夏朝皇帝世系》中夏朝皇帝的世系可能存在严重错误。 《史记:夏本纪》。
大禹不仅是夏朝的开国皇帝,而且在治水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来为后人所尊敬。 按理说,如此重要的人物,即使商朝灭了夏朝,也不会忽视大禹的历史地位,会像周武王尊重商汤一样尊重大禹。 但在甲骨文中,不仅没有大禹的事迹,甚至连“禹”字都没有。
如今,考古发现发现,“喻”字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金文。 它看起来像爬行动物。 本世纪初,专家在国外无意间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岁贡鱼》,其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相关事迹,证明大禹在周初的事迹已广为流传。 《隋公骑》中大禹的出现并不能否认商代没有大禹的传说,因为甲骨文只是商代祭祀和占卜的记载,并不能代表商代的全部正典。
总之,甲骨文中并无虞字,但在西周初期就已存在虞字,使得虞字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 不过,从喻字的形状来看,它比较原始,很像某种爬行动物,而且文字没有任何进化的迹象。 从大禹到西周的千年时间里,“喻”字没有发生显着的演变是不可思议的,但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喻”字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羽字的出现时间不可能早于商代晚期。
夏启是夏朝的第二位皇帝,据说他是夏朝的开国皇帝。 即大禹原本坐的是伯益的位子,但夏启篡了伯益的位置,从而创建了夏朝。 据史料记载,大禹与涂山氏的儿子被称为“启”,夏启之夏代表王朝名称。 但在甲骨文中,“楷”字极有可能是商代创造的文字。
“气”是一个会意的字,左边是门,右边是手,就像用手开门一样,本义是开门。 后来商代人在“启”字的上部加“日”,在下部加“口”,分别代表阳光明媚、光明灿烂的意思。 商代的齐字,从简单到复杂,与后世的齐字形成了完整的文字演变链。
仔细观察“气”字,不难看出:第一,下图一的字形非常原始直观,应该是“气”字的原始字形; 其次,图1之后,“气”字已经进化了六次,字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么,如果“气”这个字在大禹时代就已经存在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将会有很多的演变。 然而,图 1 与原始字形非常相似,而不是进化后的字形。
因此,“凯”字应该是商朝使者创造的词。 它的本意是开门,后来逐渐有了开启、开悟等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认为大禹的儿子名叫夏启。 原义应该是夏朝的创建者,而不是他的名字“启”。
夏启之后,夏朝产生了三位名叫“康”的皇帝,分别是太康、仲康、少康。 这三位皇帝书写了夏朝最混乱的时期。 太康失国后,少康恢复并振兴了夏朝。 甲骨文中,康字的上部是“庚”字,形似吊钟,“庚”字的下部有几个小点。
有人认为“庚”字是某种乐器的象形,下面的点代表该乐器发出的声音。 也有人认为“庚”字是某种乐器的象形,下面的小点代表振铃和落尘,或者下面的小点代表雨。 奏乐祭庚后,希望天上下甘雨。 也有人认为,上部的“庚”像风柜,用来风扬稻米和麸皮,下面的两四点代表从柜中落下的稻米或麸皮。 总之,康这个词的本义,与我们的生活状况有关,至今还不清楚,也很难判断康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此外,夏朝皇帝有项、朱(于)、怀(分)、芒、解、不将、姬、姬(殷甲)、孔甲、高、发、桀(禄归),但这些文献大多是日期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项”是仲康的儿子,曾一度建立了统治,后来韩浜的长子“浇水”,消灭了项政权。 甲骨文中有“象”。 古文字就像用眼睛观察树木一样。 本义是考察,即观察形状,作出判断。 古今人物都没有太大变化。
“朱”是少康的儿子。 相传他发明了铠甲和矛,是越国创始人乌虞的弟弟。 “杼”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织布机上的芦苇。 古代也指梭子——织布机。 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的织布机,所以“杼”的概念可能很早就存在了,只是没有创造出相应的文字。 另外,“夏诸”又称“夏雨”,“雨”字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其本义是使他人获得。
“怀”是“杼”的儿子。 他是一位有才华、有谋略的皇帝。 他在位44年,大大扩展了夏朝的版图。 国槐是一种树。 甲骨文中有木、鬼字,但未见槐字。 下槐又称下汾,“汾”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的本义是指香味,引申的意思是比喻良好的声誉或美德。
相传“孔甲”是一位残暴愚昧、行事鲁莽的国王,是夏朝衰落的关键人物。 其中“孔”字始于西周金文,本义为山洞、山洞。 “甲”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指种子发芽后所磨损的种子壳。 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今天很难找到答案。 找出确切的真相。
“芒”、“谢”、“扃”、“廑”、“高”、“桀”字,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其中“桀”是夏朝最后一位也是最近的皇帝,他应该留下的信息最多,包括他的名字。 应该比其他人都高,所以夏朝末代皇帝不太可能被封为“桀”。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们一看到“杰”字就感到反感,但其实“杰”字在创制之初就很高大上,被用作杰出、英雄的意思,是“杰”的首创。 特点。
“不降”是第十一代皇帝。 在他统治的五十九年里,夏朝的疆域达到了最大。 “不投降”一词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其原本的含义与今天有很大不同。 “不”字原本是在树枝上筑巢,后来引申为“不要”、“禁止”的否定。 这两个字都不能肯定是商代创造的,但如果这两个字存在于夏代,那么“布”字就是鸟巢的意思,“降”字就是顺山而下的意思。 这两个字符的组合意味着什么?
“法”是第十六代皇帝,也是末代皇帝夏桀的父亲。 据说,他是一位非常仁慈、正义的皇帝。 和不讲一样,“法”字也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它由一只手、两只脚和一个类似于飞镖杆的武器组成(图A)。 武器,两脚向前奔跑并快速投出,本义是释放或射击。 后来,武器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所以类似于镖杆的武器变成了“弓”和“箭”,但释放和射击的原始含义并没有太大变化。 总之,“法”字形非常形象直观,应该是商代时期所造的字。
从文字来源来看,夏朝十余位皇帝的姓名,一半以上最早发现于周代,甲骨文中的文字极有可能是周代所创。商朝。 因此,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夏朝皇帝的名字极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文人的产物,而不是历史的真实面目。
不过,这并不能否定夏朝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就像《结声笔记》事后翻译成文字时,会对之前的信息产生不理解,误解先人的初衷,所以给了一个想象的、猜测的名字。王朝灭了商朝,一些商朝典籍得以保存。 自己和其他诸侯国流传下来的经典,可能是因为记载的文字太古老,春秋战国文人无法理解,所以在猜测和猜测的过程中。 夏朝皇帝的名字都是用当时的理解和书写来命名的。
历史界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从夏朝皇帝的名字来看,确实如此。
参考资料:《史记》、甲骨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