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史料史观史学

中国历史研究法_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地位_法学历史研究方法

学者传记

齐霞(1923-2001),原名齐世荣,字建平,山东巨野人,历史学家。 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历史系。 抗战胜利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 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195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53年转入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前身)任教。 曾任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历史研究所所长、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历任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会长。 省历史学会会长等。着有《隋末农民起义》、《唐太宗》、《王安石变法》、《秦汉农民战争史》、《经济史》宋代”等。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历史研究法_法学历史研究方法_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地位

《王安石变法》作者提供栖霞图片

中国历史研究法_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地位_法学历史研究方法

栖霞着《宋代经济史》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地位_法学历史研究方法_中国历史研究法

1990年6月,刚刚完成博士毕业答辩的李华瑞(左)、程民生(右)与导师栖霞在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小院里合影。图片供图作者的

【每个人】

栖霞先生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2001年11月2日,栖霞突然回到道山。 当时有媒体以“中国历史界的地震”为标题进行报道。 苏轼曾哀叹王安石之死说:“我明天意,必有奇事,生难得奇人。” 就20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而言,栖霞先生堪称其中的“罕见奇人”。

受到两大历史理论的印记

栖霞先生1923年出生于山东巨野,自幼就表现出非凡的读史天赋。 他喜欢读历史故事和名人传记,尤其是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的故事。 小学毕业前,“九十八事变”和抗日战争爆发。 栖霞先生从此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 历史救国是当时学术界的一大追求。 这无形中促使了自幼喜爱阅读历史的栖霞先生走上了以历史为毕生事业的道路。 1941年,齐先生18岁了,来到四川绵阳国立第六中学读高中。 在此期间,他读完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前四史。 二四史中,除《清史稿》外,栖霞先生一生读过二十三部。 在笔者的印象中,栖霞先生对于前四史尤其熟悉。 他不仅在笑骂中经常借用前四史的典故,而且他的历史管理风格也直接受到前四史的文采和历史知识的影响。 高中时,栖霞先生还读过蒋范的《国学传承》、皮惜瑞的《儒学史》、赵翼的《二十二史笔记》、《中国史研究方法》等。 ” 梁启超等.

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 栖霞老师说,刚入学时,他一直在寻找历史知识。 他真是“包罗万象”,阅读浏览了简伯赞、张荫霖、钱穆、邓志诚等各家通史,甚至还没有广泛出版的苗凤麟通史。 列表中。 二年级的时候,栖霞老师就打算学习朝代史,特别是唐宋史,翻阅了《旧唐书》和《宋史》。 1946年秋后,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选修邓光明先生开设的《宋史专题研究》课程,引起邓光明先生的注意。 1948年毕业后,立即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研究生,成为邓光明先生的第一位弟子。 今年,北大文学院历史系文、史、哲三个专业仅有8人被录取。

1949年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经验史学是主流,而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占主导地位。 栖霞先生的学术道路起始于两大史学的过渡点,因此这两大史学都在栖霞先生的学术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晚年的栖霞先生始终怀念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求学时的恩师。 他经常提到唐永通、冯友兰、郑天庭、向达、季羡林、梁依依、张正祥等老师的名字。

齐先生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就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读过简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和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齐先生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当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汉译本都是单行本出版的。 每出版一本书,栖霞先生都会仔细阅读,边读边写读书笔记。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也对栖霞先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51年,栖霞先生毕业了。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没有举行论文答辩。 毕业后,应范文澜先生的邀请,栖霞先生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课题组工作。 这一时期是栖霞先生从经验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转变的关键时期。 范文澜先生鼓励他学习马列主义,并将其运用到商业研究中。 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历史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为此,栖霞先生更加努力地研究经典作家的作品。 他说:“一些经典作家的书,都是从范老的书架上借来的。”

1952年,《历史教学》杂志发起了对史可法评价的讨论,范文澜先生鼓励栖霞先生写文章。 栖霞先生首次运用辩证法理论,撰写了《论史可法的评价》。 《历史教学》在发表时添加了编者按:“自从本刊开始关于史可法评价的讨论以来,很多读者都参与了讨论。但由于本刊篇幅限制,很多稿件都没有发表。”现齐霞同志就史可法的评价问题发了一份草稿,本刊讨论的结果被认为与本刊的意见一致,特此发表,作为史可法评价讨论的结束本期刊中的问题。” 由此可见,何其侠先生不仅继承了北大经验史学的基本信念和原则,而且直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晚年,他欣然接受学术界对他“真诚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真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真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评价。

20世纪上半叶,宋史研究的主题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密切相关。 大多围绕救亡图存、富国强军等问题展开。 王安石的新方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栖霞先生阅读了梁启超等人对王安石和新律的评价的著作,认为这些著作中对王景公新律的研究还很欠缺,有必要重新研究。 。 他始终认为,王安石变法不应该仅仅研究王安石变法,而应该作为北宋最关键的政治经济问题来研究。 他的本科和研究生论文题目均为《王景功新律研究》。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继续深入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浸透了他心血的《王安石变法》出版。 该书的出版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起因、性质、过程的论述以及史实考证,大部分被编入大学、中学教材,成为研究王安石变法的典范。 《王安石变法》也在海外多地流传,可以说是栖霞先生的成名之作。

邓光明先生在总结南宋至20世纪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和研究时认为,近八九百年来,大多数论着未能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原因之一是:缺乏材料或缺乏知识。 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栖霞教授的《王安石变法》一书,认真探讨了西宁新法,超越了以往所有同类著作。之所以说改革能够改变北宋的“积贫积弱”,是栖霞先生对南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宋朝特点的高度总结。摘要在中国广为流传,一度被视为评价宋朝的代名词,虽然近二十、三十年的研究使人们对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没有更准确的词语来形容宋朝在财政、军事上的“积贫积弱”。

从王安石的研究展开

1953年转入河北大学前身天津师范学院后,栖霞先生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中国农民战争史。 中国农民战争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新兴学科。 栖霞先生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很快成为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成立,齐霞先生担任第二、三届会长。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逐渐沉寂,但齐侠先生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意义的论述直到今天仍然很有价值。 栖霞先生说:“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不仅要清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泥水,更重要而艰巨的是,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领域,适应社会主义的需要,长期被地主资产阶级歪曲、颠倒的历史,自然会再次受到冲击、批判、颠倒。他们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他们养育着贵族地主资产阶级,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在饥饿中挣扎,为了争取生存权,遭到剥削阶级的残酷镇压和血腥屠杀。 20世纪50年代,人们终于认清了它的本来面目:被鄙视为“乌合之众”的广大农民和全体劳动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推动封建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 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虽然这个课题还存在各种问题,但仍然值得肯定。”

齐先生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突出特点是,除清朝外,对晚秦、汉代、魏晋、隋、唐、宋各时期均有专门论述。朝、元朝、明朝。 把握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脉络。 虽然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沉寂多年,但栖霞先生的研究不仅在当时是一流的,而且在新世纪仍然受到顶尖历史学家的称赞,其价值不言而喻。仅限于农民战争的历史。 日本著名学者谷川道夫曾称赞栖霞先生的《隋末农民起义》“水平高,见解深刻”,“对刘黑闼叛乱问题的阐释出色”。 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衿先生表示,即使齐侠先生的《秦汉农民战争史》不仅是从农民战争史来衡量,从秦汉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材料和讨论仍然是一流的。

20世纪70年代,栖霞先生逐渐转向宋代经济史研究。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两个。 王先生认为,需要更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才能解释王安石变法诸多重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社会经济在历史发展总体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和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栖霞先生将研究方向转向社会经济史的根本原因。 起先,栖霞先生想写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既能观察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又能关注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和性质,对深入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大有裨益。 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积累素材,逐渐认识到仅凭一己之力撰写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不够的精力和时间,于是他开始专注于宋代经济史的研究。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国农民战争史。 据研究,“文革”开始前,已收集宋代经济史资料670万字。

不幸的是,因为“让步政策”,栖霞先生被各家报纸公开点名批评,家也被抄家。 自学生时代以来积累的约300万字的卡片材料和其他手稿被没收。 信息也包括在内。 直到1973年完成劳动改造返回教职后,他才重新开始对宋代经济史的研究。 当时收集资料并不容易,齐先生在教学之余也经常穿梭于天津、北京、河北的各大图书馆之间,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 有关宋代的第一手资料,即宋人记载的文献,有1000多种,包括代代相传的选集、小说笔记、各种史书、地方志等。 栖霞先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读完700种才开始。 到1970年代末,他已积累了超过140万字的资料,才开始撰写宋代经济史。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81年底完成了《宋代经济史》初稿。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受到经济学、社会学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学派,但大多把经济发展水平或生产力的提高作为重要对象和标准。 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以来对宋朝的经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都一致认为宋朝在经济上是当时所有人类农业社会中最繁荣的时期。和生产技术。 尤其是近十年来,西方学术界用人均美元产出对宋朝的经济给予了较高的估计。 齐先生对宋代经济史的研究虽然也强调和关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货币等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但他甚至认为宋代经济的发展王朝是中国古代两种马鞍造型的最高点。 关注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制约作用,关注社会阶级地位的形成和变化以及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这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史研究,从而深刻揭示了宋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巨大的贫富差距。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光环下,宋代大多数普通百姓仍然过着衣食无着的贫困生活。 可以说,栖霞先生的《宋代经济史》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全貌。 2009年,《宋代经济史》被中华图书公司收入《中国图书馆新中国60周年特刊》。

20世纪90年代,栖霞先生的研究重点转向宋代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宋代学术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是按照明清时期黄宗羲、全祖望编着的《宋元学案》设定的模式来写的,即《程朱理学》。儒学涵盖了宋代的主流学术思想,晚清所谓的宋学实际上就是程朱理学的代名词。 这种情况与宋代学术发展的实际十分不符。 邓光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写的《浅谈宋学》一文中指出“宋学与理学应当区别”。 宋学与理学的关系是,宋学可以包含理学,而理学只是宋学的一个分支。 栖霞先生的宋学研究是在邓光明先生的基础上推进的。 从1994年最初写提纲到回到道山,《宋学的发展与嬗变》手稿只完成了不到四分之一。第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三章,关于陆九渊的学术思想而南宋中后期的朱熹尚未成书,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栖霞先生的未完成手稿有两个重要的方向。 一是恢复王安石学术思想在北宋的主流地位和贡献。 为世人所知,故与“宋元学术案”不同,但并没有将精功学派置于当时学术界的主导地位,甚至将其置于二程学派之下。新儒家思想,是违背历史现实的。 把刚刚形成、在社会上还没有多大影响的新儒学置于有政府大力支持、在学术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精功学派之上,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恰当的。 二是恢复宋代从北宋王安石到南宋叶适、陈亮强调现实、务实、务实的主流思想路线。 栖霞先生认为,宋学之所以在南宋逐渐衰落、宋学转变为理学,是因为治世之学与社会政治生活越来越脱节,受到了限制。写书和谈论道德生活。 将治世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探索的。 正是这个关键问题一直被过去的研究者所忽视并且从未被触及。

虽然齐先生没有时间完成手稿的定稿,但他留下的对宋代学术思想的总体看法的几句话却透露出他的研究与当今大多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不同,那就是,重新认识20世纪。 鉴于此以来中国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哲学史研究面临的困难,只有还原历史的真实本质,中国哲学史研究才有可能宽阔的道路。 总之,用程朱理学来掩盖中国哲学史上宋代的学术思想是极其片面的。 程朱理学在形而上学方面确实比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却脱离了现实,空洞无物。 栖霞先生宋代研究最显着的特点是他以史家的视角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中把握学术思想脉络,这与中国哲学史家的正统传承取向不同。强调从思想到思想内在逻辑的思想传承。

独特的研究方法,坚定的学术自信

栖霞先生生前发表各类论文520万字。 2008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十二卷本《栖霞全集》。 20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内宋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宋代经济史、政治史、法律法规、军事史、法律史、文化史、文献收藏等专业领域,主题和部门领域。 应该说,有很多名人或者杰出人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如果从研究水平之高、研究内容之深、研究范围之广、研究格局之大来判断,栖霞先生是无与伦比的。 迄今为止,栖霞先生是独一无二的。 无人能比拟。

栖霞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他的历史研究方法,简而言之,强调观点与材料的辩证统一。 辩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人们认识事物时,必须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事物的相互联系,即从事物发展的整体出发,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它们统一起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栖霞先生的历史研究方法抓住了辩证法的精髓。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学术界对历史与理论的关系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理论用来指导历史”三种基本观点。和“理论源于历史”。 以及“历史与理论的结合”。 在齐霞先生看来,“理论以历史为基础”、“理论以历史为基础”、“理论与历史相结合”都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中,“理论”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古往今来的历史著作,无论属于什么类型,也无论成就的高低,总是用一定的观点来组织相应的材料,来描述和解释各个时期的历史,为政治和政治服务。各个时期的经济。 。 一部有价值的优秀历史著作,像司马迁的《史记》一样,越能“序中嵌入判断”,即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就越具有感染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种观点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史料的掌握永远是第一位的;二是没有观点的纯考证是不存在的,或者说绝对客观的材料是不存在的。材料有细、粗之分。材料,而且是按顺序排列的,材料的选择和排列都有一定的标准和意见,怎么能说意见没有作用呢?不管这一点,都只是比较史料,并没有加入自己的内容。然而,材料本身一直带有阶级标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材料的编排者不使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但在“黑社会”的“黑暗”中,有些人就会被这些对比材料牵着鼻子走,成为自己观点的囚徒。 没有观点的单纯考证是不存在的。 人们不能生活在社会真空中,因为社会不存在真空。 人来到现实世界,要么受这个学说的影响和支配,要么受那个学说的影响和支配,要么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和支配,要么被那种思想的影响和支配。 栖霞先生强调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材料的统一。

栖霞先生一生对学术研究始终执着、自信、自豪。 早年求学时,我以佛儒“居无定心”、“师尊无当”为座右铭,孜孜不倦地践行,坚持方向。以及他所选择的职业。 栖霞先生的一生也充满艰辛和曲折。 20世纪50年代,他因性格耿直、仗义执言,被误认为是反党集团成员。 20世纪60年代,因坚持“让步政策”,被扣上“文革”分子的帽子。 “三反”后,他被送进“牛棚”劳改,直到1973年才从劳教所释放。栖霞先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逆境而沮丧,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对学术的热爱。 最可贵的是,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限条件,通过读书、收集资料来解除自己的困苦。

栖霞先生对自己的研究观点一直颇有信心。 这种自信来自于他对第一手资料的充分掌握和查阅,也来自于他对理论的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 两者有机结合,取得历史性成果。 概念与材料的统一,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栖霞先生从不随波逐流。 如果说他对自己的旧作有什么改动,那是在进一步研究资料、学习理论之后,然后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强化自己的观点。 例如,《王安石变法》从1959年第一版出版到他去世前的2000年最后一次重印。 内容并没有因学术讨论的起伏而改变。 仍秉承《历代概论》第一版关于南宋至民国期间梁启超、胡适、钱穆、王安石的观点。 对其改革研究的批评。 用栖霞先生自己的话说:“这印刷还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留下了青春的痕迹,以慰藉老年时缺乏的锐利!”

栖霞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大学以来一直热爱教育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齐老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说,只要我还在教书,我就必须用新的研究来指导学生。 如果我不能再写文章,我的教学就会终止。 In the past 10 years, three Qimen disciples have been awarded the title of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Changjiang Scholar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hic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areful cultivation of Mr. Qi Xia during his lifetime.

Mr. Qi Xia advocates the mutual benefit of teaching and always encourages young scholars to go to the front line of teaching to take on some teaching tasks to expand their knowledge and broaden their minds. He also uses hi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o illustrate the role of teaching in enhanc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He believed that the reason why he was able to express his independent opinions in the discussion of some large and connected issues was because he discovered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eaching general history classes and knew his own shortcomings, which motivated him to study harder. 并改进。

Mr. Qi Xia has had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or academics throughout his life. As long as it is beneficial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growth of students, he will contribute without reservation. He regards himself as a part of the academic world and his students as a part of the academic world. He always supports and encourages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delve into academic studies. He hopes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be a little heroic and arrogant in learning, and have ambitions and courage that surpass their teachers. , Early success and more results. Mr. Qi Xia also warned students that the waves behind the Yangtze River push the waves ahead. It is a rule that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teachers. However, students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teachers. Therefore, they must seriously study teachers and predecessors and cannot easily deny it. Only by learning from their predecessors Only on this basis can new progress be made.

(Author: Li Huarui, Zhu Zhang Chair Professor of Yuelu Academy of Hunan University, Senior Professor of History College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