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古代中国人都使用哪种食用油

食用油是六大营养素之一,在日常饮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为人提供所需的热量和必需脂肪酸,更能赋予食物美味可口的味道。而现在市场上所出售的食用油种类繁多,口味各异。然而,我们的祖先们古代时期所使用的食用油又是何种呢?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油的呢?

 

1、动物油脂

 

最早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在狩猎时代,人们发现加热肉食时会流出液体,这大概就是先民对油脂最原始的认识。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油最初被称为“脂”或“膏”。据《释名》所述:“戴角者称之脂,无角者称之膏”。也就是说,从有角动物中提取出的油叫“脂”,而从无角动物中提取出的油则称之为“膏”。

比如牛油、羊油,就被称为“脂”;而猪油则被称作“膏”。然而,“膏”和“脂”的定义并不止于此。《礼记·内则》中提到,烹饪时:“脂用葱,膏用韭。”宋元时期的学者陈澔也在他的注释中指出:“凝固成固体的叫脂,释为膏。”也就是说,固态的油脂叫做“脂”,而液态的则被称为“膏”。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用“脂”来形容油脂的固态状态,用“油”来形容油脂的液态状态,而“膏脂”这个词已经基本不再使用了。不过,“民脂民膏”这个成语至今仍有广泛使用。

 

在烹调中,动物油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许多文献记载了古人在厨房中对动物油脂的使用。例如,《周礼·天官冢宰》中就记载了四季献给天子的鸟兽及烹饪用油:“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这里的“膏香”、“膏臊”、“膏腥”、“膏膻”都指的是一些动物油脂,例如牛油、羊油和猪油。

在先秦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比较单一,蔬菜口感较差,保存至今的菜品也很有限,包括萝卜、韭菜、葱和蒜等。其他的蔬菜现在已经被归为野草类的植物。 今天,人们的饮食习惯变得更加多元化,使用的烹调用油也越来越多样化。

这个段落讲述了部分蔬菜品种的历史和当时使用动物油的情况。同时还提到了动物油脂在照明方面的用途,并且介绍了植物油料作物的历史和品种。其中大豆一开始并不是用来制作植物油的原料。

在中国的历史中,一些蔬菜品种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因此,当时的贵族们主要食用动物油炒肉。除了烹饪使用,动物油脂还用于照明。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秦陵地宫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另外,1968年从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专家根据灯罩上方部分残留的蜡状物质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物质也是动物油脂。

 

在植物油料作物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品种。例如大豆,古代称之为菽,在春秋时期就已被列为五谷之一,但那个时候这些作物主要是作为粮食或蔬菜作物。直到汉朝时期,这些作物才被用来榨油原料。不过最初用来榨油的原料并不是大豆,而是芝麻。直到晚些时候,大豆才被用作植物油的原料,原因在后面会讲到。

 

在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将“油食奇芦”带回中国。这个新种植的作物变得非常流行,后来被命名为“油菜”。虽然植物油品种很多,但当前大豆油仍是广泛使用的植物油之一。

本段落介绍了西域所带来的农作物种子和芝麻在汉朝时期的文化地位。还提到了芝麻油在历史上的运用方式。

西域的开发不仅扩大了疆土边界,也将许多新的农作物种子带到了中原地区。其中包括葡萄、苜蓿、石榴、芝麻等等。因为芝麻最早是由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所以最初称为“胡麻”。在汉朝时期,芝麻已开始被用于榨油,从而生产出了“麻油”或“胡麻油”。例如,《三国志·魏书》中记载魏将满宠在抵御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在这场战役中,火焰熊熊,点燃的芝麻油香气四溢。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战斗双方将士是否在作战时同时还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