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毒鸡汤成语诸葛亮腰缠万贯舌战群儒鞠躬尽瘁做大事

“诸葛多智而近妖”啊,这是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啦。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虽然是以历史为取材,但它本身是个小说啊,是虚构的,所以小说中的人物跟历史上的人物可不一样。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呢?据清代大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所说,虽然小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但其中的诸葛亮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许多经典故事都跟他有关。例如,“隆中对”、“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哎呀呀,历史上的诸葛亮啊,他究竟给三国做出了什么贡献呢?首先,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提出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构想: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东联孙吴,北距曹操。这个构想,是指导刘备集团后来的成功的。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隆中对”的构想,并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眼光独到的专利,而是一条比较普遍的认识。早在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的时代,萧何就曾经给刘邦提过类似的建议。东汉时期,建国者公孙述的谋士李熊也给出过类似的建议。所以说,诸葛亮的贡献,在于他能够将这条认识更好地应用到刘备集团的实际操作中,并为成功奠定了基础。哎呀呀,和我同时代的人里边,提出和诸葛亮类似建议的更多呢。早在“三顾茅庐”之前,鲁肃就给孙权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后来东吴名将甘宁也给孙权提过类似的建议:“南荆之地……至尊当早规之……大势弥广,可渐规巴蜀。”在刘备入蜀之前,庞统也给过类似的建议:“今益州国富民强,可权借以定大事。”可以肯定的是,“隆中对”是明智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北边的曹操太过强大,东吴经过三代人的经营,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刘备只能向着南方进发。咦,我听说很多人都被《三国演义》小说误导了,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每次战斗之前都能预料到战事的发展一样。其实,他在军事上的贡献可能没有小说里描绘的那么高。当然,他也有过光辉的战役,比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等等,但是他能够在军事上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超凡脱俗的思想能力,而是他严密的策划和谨慎的决策。他能够对敌情作出准确的估计,可能主要靠的是大量的情报搜集和整理,以及充分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神秘的天赋。当然,作为一个智谋出众的谋士,他在军事指导上的作用还是十分重要的。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事实上,很多关于他的神话都是虚构的。在历史上,陈寿曾评价诸葛亮:“连年动员,未能成功,应该是因为他不太擅长变化和军事略谋。”这就清楚地说明,军事不是诸葛亮的强项。而且,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风向,被编成是诸葛亮的功劳,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需要看到赤壁之战的真相——整场战争的主导者是周瑜,而诸葛亮的功劳只有一个,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在此之后,他在七擒孟获等战役中也有过突出的表现,但都与他的军事天才没有太大关系。对于他的历史地位,我认为应该更多地侧重于他的文学创作和政治贡献,而非传说中的超凡军事才华。我了解到,“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并没有被正史记载,而是出自一本野史《晋阳春秋》,而后者则是记载了当时传说的野史著作,因此具有一定的虚构性。虽然历史上有诸葛亮南征的记录,但对手孟获其实只是一个文官,而非武将,离奇的七擒也很难得到证实。另外,“六出祁山”的记载也有问题,因为实际上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出现过祁山。至于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缺乏战略思想。比如,第二次北伐时出陈仓,攻打北方,粮草只准备了一个月,导致粮尽退兵,这显然是草率之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刘备从未真正让诸葛亮以统帅的身份主持过一场战役,这也说明了他在军事上的实际贡献是有限的。我的理解是,诸葛亮在蜀汉的贡献主要在治理内政方面。陈寿在《三国志》中曾经这样评价他,“虽然诸葛亮的才华在军事方面有所欠缺,但在治理政务方面的才能却远远优于将略。他的治理能力就像是管、萧等人的级别一样高。” 诸葛亮在早期进入益州时,当时的这个地区并不太平,因此他采用了非常严厉的法律手段来治理。当时的法正并不认同这种方式,曾向刘备进言称高祖刘邦曾经通过约法三章的方式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而诸葛亮则是对此进行了驳斥,认为当今之所以需要采取强硬手段,是因为刘璋政府暗弱无能,政治腐败,对待百姓的方式也不正确,所以需要进行整治。我认为,诸葛亮的治理方式并不僵化,他采用的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法进行治理,这也是他的一个创新之处。我的观点是,诸葛亮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政策方面,使刘备成功完成了初入益州的过渡。此外,他在经济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他利用了当地的经济条件,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北伐军的粮草问题。他还大力倡导军屯耕战的方针,推进军事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有效动员人力和物力资源,为蜀汉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的水利工程也很出色,如他所开发的山河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被使用,并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总体而言,诸葛亮在内政的处理方面,具有很高的才能和见解,他不仅善于抚慰百姓,体察民情,更是制定了制度化的官职约束和从属制度,旨在实现权力制约和公正分配。历史的烟尘散去,留下了这些历史的瑰宝,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思考带来无限启示和思考。我认为,历史经过一代代的流传,往往会因为扭曲和遗忘而失真。诸葛亮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一个被扭曲的典型。我不是为了评断或否认,只是想要看清历史,尽可能地保持客观。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史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笔者撰写这篇文章并分享这些信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多角度了解历史。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发现历史中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