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不参加辛亥
鲁迅,应该算得上是近代典型小愤青,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烈的爱国情怀,满腔热血恨不得可以亲自去杀害敌人,保卫家园。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奋进的青年,当年并没有参加辛亥。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直接保卫国家的机会,待小编给你娓娓道来。 当年辛亥爆发,众多文人纷纷弃笔从戎,可却偏偏不见大文豪鲁迅的身影,鲁迅为什么不参加辛亥,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是他找不到队伍无法加入,还是他根本不想趟这趟水?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队伍就在他身边,辛亥的大本营设在日本东京,而鲁迅当时就是中国留日学生一员,加入无需翻墙就可实现。甚至鲁迅还受到动员,但他最终还是避开了党,选择不,这是为什么? 1905年12月8日,为日本政府驱逐中国留学生、提振阵营一致对清,陈天华在日本大森海湾投海,他在临死前留下的绝命词震惊了当世。他的死,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极大触动,其中就有周树人(鲁迅)。陈天华死时年仅31岁。而鲁迅当时只有25岁,他已在日本留学了三年,在中国的留日生群中,几乎没有鲁迅佩服的人,然而陈天华却令鲁迅汗颜。 陈天华虽被誉为“党之大文豪”,但陈天华不同于一般文人,他不是光说不练,而是大胆践行,实言实行。 在言论上,他锋芒毕露;在行动上,他比日本武士道还武士道——重义轻死,“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只要能达到唤醒民族精神的目的,不惜以身相殉。 而鲁迅是个只发表言语的“纯文人”,他不主张行动。他在东京留学时期接触过一些者,倾向,同情者,有反满思想,但他并不赞成使用暴力手段,甚至不赞成激烈的言词。党要他参加组织,采取实际行动时,他表现了犹豫的态度,担心自己的家人。他在东京听了号召的反清演说,就表示了不满。后人塑造他的家形象时,说他参加了光复会,但却没有实在的证据。 的时候,需要硬汉子,不需要空叹的文人。陈天华堪称同盟会的“才与魂”,他的精神与胆量影响感染了到当时很多青年人。在这一群体中,年轻人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敢作敢为。成为一代风尚。 虽然鲁迅在陈天华之后也说,满人入关杀尽了汉人气节,从此,汉民族失去血性和胆气。陈天华的出现,实现了汉民族血性和胆气的回归或重建(大意)。但他还是坚持以文字救国、而不愿付诸行动。 于是,就在陈天华的第二天,在留学生会馆中的锦辉馆召开陈天华追悼会上,出现了周树人(鲁迅)、许寿裳等人反对集体冒死回国的一幕。被留学生们公推为召集人的秋瑾义愤填膺,宣布判处反对集体回国的周树人和许寿裳等人“死刑”,还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大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与陈天华终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陈天华是文人,也是实际的战士。而鲁迅不是实际的战士,只是文人中的战斗者。他们的不同,不是战斗方式不同,而是对死亡的态度。 自古文人不成事,一因为没有独立的组织,不能获取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必须依附于豢养,无法独立成事。二是因为他们害怕暴力、没有以暴制暴的能力,而纵观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年之变迁,非暴力决难打破。有着这般见识的党文人,却与以往历史中的文不同。他们敢说敢干,不仅成了,而且成就的还是经天纬地的大业。陈天华死后仅6年,倒行逆施的清政府终于被“非传统文人”的党人推翻,这不能不说,唯有如是文人才能改变国家命运、提振民族精神。 鲁迅不参加辛亥,也并未影响他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辛亥前夕,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之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 其实一个人并不是直接进战场,才可以表现出自己有多爱国。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鲁迅虽然没有参加辛亥,但是他的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参加的人,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