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笔记一浅谈历史研究法

闲暇时喜欢看书,比较喜欢文化、历史、哲学之类的。 最近,我学习了梁仁恭先生和钱穆先生的《中国史研究方法》,给了我很大的认知震撼。 梁仁恭介绍了中国史学界过去的大量伪经书籍和伪经事件。 如今,人们将其奉为经典,传授给后人。 这让我重新开始思考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为什么要读历史?

梁仁恭的观点是“研究历史事件,总结其因果关系,造福今人”。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一些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的起源和起源。 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了解中国人民,才能了解我们自己。”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从历史中吸收知识并用它来指导今天的生活并不容易。 也许今天我们读历史知识是因为我们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喜欢和朋友、书友讨论这个话题。 然而,这对生活没有指导意义。 对于政治家来说,或许他们能敏锐地观察到历史不会重演,而是惊人相似,并能解决历史上的某些问题,并将其成果运用到当前的工作中。 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意义不仅在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客观真实地传承给后人。

历史应该如何解读?

阅读历史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我只能说说我接下来怎么读历史。 和大多数网友一样,我曾经思考并参与过话题讨论。 “为什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还是不能好好生活?” 答案多种多样,每个都有自己的解释。 我更倾向于说“我们学到了太多正确但无用的知识”,“好”的标准因人而异。 受儒家思想的启发,我在阅读中发现儒家的一些理论是矛盾的。 最近才知道,两者都是儒家思想,而且有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除了书本之外,很多俗语、谚语也是相互矛盾的。 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对错呢?

如果说以前阅读历史只是我的兴趣,那么现在我会赋予它新的意义。 读通史可以完善历史知识,读专门史可以研究文化思想。

钱穆先生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通史分为三种读法,一是从古至今依次推演,二是从现在回溯到现在,三是循序渐进。阅读名人的事实,然后研究其原因和后果。 根据读史的深度,梁任公分为鸟瞰(此法是知大体)和解剖(此法是知细节)。 就我而言,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 人文哲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史)的研究,以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学术史)的研究。 因此,不仅要按时间顺序鸟瞰历史,更要根据名人的铁事实剖析其根源。

历史应该如何书写?

梁任认识到,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历史的真相,赋予历史新的意义和价值,为我们的活动提供参考。 钱穆先生认为,社会由政治主导,政治由学术主导。 学术界是从社会底层开始的,不受政府控制。 旧历史的范围极其有限。 上古历史只是记录重大事件,或刻在甲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 人们; 即使到了近代,仍然有少数学者,历史是帝王之家和统治天下的大臣们的参考,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今天的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历史的新价值、新意义应该在人民群众中发挥作用,为无产阶级伟大事业服务。

在历史管理方面,两位先生都提到了历史学家的四大优势:刘子源说,历史学家应该具备三大优势:历史才华、历史知识、历史知识。 章士斋增设实德,成为第四任酋长。 作为一个文史哲爱好者,这四种品质都应该是治学的培养。 大致可以理解为,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认识历史的真相,以求实的态度学习,以客观的视角看待历史,并系统地表达历史。

在专业史方面,我认为应该总结一下钱穆先生的专史学习方法和梁仁恭的专史写作方法。 专门史的种类很多,主要是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文物史、人物史、地理史,各个学科都有可以追溯的历史。 人生只有一百岁,即使你读完了所有的历史书,你仍然无法掌握每一门学科。 更重要的是,管理历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我们一生只能选择三两部专门的历史来详细剖析,其他的专门历史就应该当作通史来对待。 至于写历史,我不是历史学家,也没有能力这样做。 我只是写下我的阅读见解并做学习笔记。

本着人们对文史哲的浓厚兴趣以及文化中许多真假难辨的东西,哲学将以先秦诸子为研究对象,跨越两千多年的曲解误传。 ,从根源上直接继承先人的智慧。 这种学习需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面貌、民生相结合,才能理解圣贤为何有这样的认知,以及那些论述的前因后果。 在文化方面,我们会重点关注人物。 中国的象形文字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它的样子。 文字凝聚了前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研究古人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 历史方面将重点关注圣人的人生轨迹、社会状况、思想流派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文字的出现、字体的变化和文字含义的变化。

同时,学习时注意纠正知识,辨别假书假物。 从先秦到近代,典故、典故把经典歪曲为赝品,使今人难辨法器真伪,误以伪学传道。 我们对知识的追求要特别谨慎,治学要严谨。 我们不应该把困难的事情当作结论,不应该把今天的见解附在圣人的经典上,不应该夸大或抹杀历史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