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古代祭酒官职的解析

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教育行政的长官。在战国时期,荀子曾担任稷下学宫三次祭酒,相当于现代大学校长。而韩愈和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则曾先后担任国子监祭酒。古礼中,祭祀宴会时,最年长者会举起酒杯向地祭拜,因此祭酒这个称呼有着非常崇高的含义。

 

汉代时期,官名呈现祭酒这一形式,被赋予部门之长的含义。汉代时期,博士原本称为仆射,但在东汉时期改为博士祭酒,秩为六百石。此外还设置了郡掾祭酒、京兆祭酒、东阁祭酒等官职。到了西晋,国子祭酒成为了国子学的长官。历朝历代中都拥有祭酒。北齐国子寺、隋唐国子监都让祭酒担任长官。唐国子监祭酒的官职级别是从三品,明清时期祭酒的官职级别则为从四品。清朝光绪时期,祭酒的级别再次被晋升,成为了从三品。

三十一年(1905年)取消了国子监,成立学郡和置尚书的官职,导致国子监祭酒的官职被废除。

 

军祭酒(又称军师祭酒),出自三国时期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由于晋景帝司马师的名称避讳,因此“军祭酒”一词被用来代替“军师祭酒”一职。在魏晋时期,军祭酒的官职为第五品,相对应于现今军队中的参谋长。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朝廷中,军祭酒作为州牧的下属官吏,职责为负责军事谋划,其官职称为从事祭酒。汉朝时期的师友祭酒是地方政府设立的职位,负责搜罗本地区的人才,以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该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掾、史等职位,而排名最高的祭酒则被视为地位最显赫的官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祭酒这个职位都是同类官职中的权力最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