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科举竞赛高考龙门藏哪儿中国历史版的脑洞大开

我常听人说,如果一个读书人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就好比一条鲤鱼跳过了传说中的龙门,从此能够飞黄腾达,迈向仕途的巅峰。对于那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追逐梦想的学子们而言,这个比喻实在生动形象。那么,我不禁好奇,北京城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龙门”呢?

 

北京城内外各自拥有城墙,而城内建城的布局使城门成为内外联系的关键设施之一。在北京众多的城门中,的确存在着所谓的“龙门”,而这一切与古代的科举制度紧密相连。

 

自隋朝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取代了以前的世袭制度,为学子们提供了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也就是社会公平选拔人才的机制。这个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这个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稳定。科举考试被分为多个级别,经过各地区主持的一系列考试,脱颖而出的人将有机会前往京师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在京师的考试分为两部分,一是会试,二是殿试。最终,能够成功冲进殿试并获得名次的人将获得通往仕途的机会,成为国家的支柱。可以说,平凡的人如同鲤鱼跃过了传说中的“龙门”,晋级为龙族,实现了一步登天的壮丽转变。

 

完成这一象征性加冕仪式的地方就是长安门。长安门分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它们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长安左门位于大明门(后来改为大清门,再后来改为中华门,1959年被拆除)内东北角(现在是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前的东侧),而长安右门位于大明门内西北角(现在是中山公园正门前的西侧)。长安左门和右门是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门的总门,门前都竖立着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告示,并有禁军守卫。日常生活中,无论官职大小,百官上朝都必须从长安左门和右门进入。

对于爵位高低,不分贵贱,都需要下马或下轿,然后步行进入长安门,沿着天街(今天的长安街)前行,过金水桥,进入承天门(今天的某地点),接着进入午门,最终上朝觐见皇帝。

 

需要澄清的是,并非两个门都被称为“龙门”,只有长安左门才有这个荣誉。在明朝初期,承天门(今天的某地点)外的金水桥曾用于举行殿试,后来被迁至太和殿。清朝延续了这一传统,但将殿试场地移至保和殿。殿试结束后,所有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在殿上公布自己的姓名,然后将名字录入“皇榜”,随后将榜单捧出午门。在鼓乐和皇帝的御杖引导下,他们穿过承天门,穿过广场,然后进入位于左侧的“龙棚”。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们都在这里聚集,无论考试结果如何,都必须经过长安左门离开。因此,长安左门被称为“龙门”或“生门”,它是那些考中进士的人“登龙门”的象征。新科状元会穿上红袍,佩戴鲜花,骑着皇帝赐予的高头大马,通过这扇门外的“天街”(今天的长安街)游行,以示感恩之情。当然,这也是唯一允许在“天街”上骑马的时刻。随后,被提名为进士的考生们会被接到顺天府衙(位于今天安定门内大街西侧的东公街)。

我们庆祝的方式是举行宴会,这个宴会也被称为“金殿传胪”的仪式。那些成功越过“龙门”的学子们最终没有辜负多年的刻苦学习,他们一跃而成为全国闻名的新权贵。

 

与长安左门相对的是长安右门,这里是刑部主持全国“秋审”和“朝审”的地方,因此被戏称为“虎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皇帝派遣刑部官员联同大理寺、都察院或九卿、王公大臣在这里举行“秋审”,一起审理犯人的案件。每当这个时候,从东到西摆放了数十张大八仙桌,铺上红地毯,判官们面向北坐在桌前,相互审查各犯人的判决文书,然后呈交给皇帝。皇帝只需用红笔在文书上一勾,犯人的死刑就被确认了。另一方面,“朝审”则是指将刑部监狱内的死刑犯全部带出来,押送到长安右门,排成整齐的队列。他们由长安右门的南门洞走入,整齐排列在“朝审”公案桌前,等待审讯。在此期间,每个犯人都不能表达冤情,直到来年冬至的清晨,他们会被用囚车带到刑场执行死刑。犯人会从长安右门被带入广场,这时难免会有哀伤和哭泣,他们就像是走入虎口一般。因此,长安右门被戏称为“虎门”。在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长

1952年8月,为解决长安街的交通问题,政府决定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尽管如今已经找不到长安门的踪迹了,但那两扇代表着改变人命运的“龙门”和“虎门”却永远在历史中留下了传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