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灭明
澹台(Tán tái )灭明[前512 年(一说前502年)前?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只关注自己的初发心(是真的为他人着想)与结果(他人真的得到了利益),而不在乎方法(因此总能得到最好的结果,真正为人着想是真的快乐),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原文: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上文说少孔子三十九岁,前后矛盾)。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吴,从三百人,设取予去就以为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言偃为鲁武城宰,孔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 偃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处。”
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
澹台灭明相关历史话题: 孔门七十二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