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篡改秦始皇七字遗诏
遗诏的光明与黑暗 此刻,我们再把思路拉回到秦始皇死前的那段时间。那时,秦始皇病重,因不能解决祭山川之事。于是,他派出了内政大臣蒙毅取代自己来行使此事。直到他死,蒙毅也没有回来。蒙毅本是上将蒙恬的弟弟,蒙恬为将军主攻伐,蒙毅为上卿主内政,位在李斯之上。秦始皇巡游,蒙毅始终跟随,可就在最后一次,他居然被秦始皇外派。这只是个巧合事件,但却使赵高的打算得以顺利实施。 假设,假如蒙毅不走,接受遗诏的肯定是赵高、李斯与蒙毅。且不说蒙毅的觉悟,赵高想要暗杀他的哥哥蒙恬,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诺的。 据此看来,秦始皇的遗诏本可以明示全国,而今天,我们只能假想这种光亮了。假设蒙毅不离开秦始皇,假设扶苏不死,假设蒙恬不放兵权,秦帝国的历史必将改写。 可是,这道第一个皇帝的第一份遗诏居然走进了漆黑,随之而来的是帝国的漆黑,并以雷霆之势冲向灭亡。 赵高登上秦帝国的舞台后,先是哄骗胡亥离开朝政,疏远朝臣。他对胡亥说:“天子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不能常见人面。群臣不能见到您的面,是为神秘,天子就是神秘的代名词,所以称为‘朕’。” 胡亥傻,就服从了他的建议。于是赵高独揽了朝中大权,朝臣怨声载道,然而无论如何都见不到神秘的胡亥。 接着,他又怂恿胡亥肆意纵乐,把秦始皇时的严刑苛法更推进一步。于是,法令诛罚日益严酷,群臣人人自危,文官想要逃跑,武将想要造**。 最后,他将秦室的宗亲全部剪除,他对胡亥说,“沙丘之谋,诸令郎和大臣都很怀疑,而诸令郎都是您的兄长,大臣们又都是先帝时的臣子,您方才坐山河,还没有稳当,我很担忧他们会搞鬼。” 胡亥惊奇,赵高当即让他安心:“全交由我处理。” 于是,赵高将秦始皇的十二个令郎和十个公主全部处死,秦始皇辛苦撒下的种子还没有长成大树,就被赵高一一砍断。想必秦始皇在地下肯定是咬牙切齿、怒目圆睁的。 在各地农民起义烽火连天时,帝国最伟大的将军纷纷被赵高弄死,蒙恬、章邯等,这些本可以临时挽救帝国的优秀军人都死在了赵高与胡亥的手里。由此,秦朝的中枢系统被毁坏殆尽,期待秦朝的只有灭亡一条路。 为了验证自己的尽力,赵高玩起了指鹿为马的魔术,对其中敢指鹿为鹿的大臣一一打击,于是,群臣都对他惧怕不已,到了这种地步,即使是胡亥也是身不由己了。 秦始皇经营三十多年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山河,还有足以维持一个帝国的文臣武将,而赵高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将这一切毁坏掉。一个没有了臣子的帝国,已经不能称为帝国,支撑帝国的柱子早被赵高抽走了。 秦始皇死后才一年,帝国就烽火连天了。一方面是这些被压迫了好久的国民武装从外部抨击这个帝国,另一方面赵高从内部挖掘这个帝国的地基,二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赵高在帝国的内部,不轻易被排除;可国民在外部,却能有效地预防他们“犯上”。秦始皇死后,帝国虽然危机四伏,但那时的情势也并非完全不可挽救。每一新任皇帝都会给国民带来希望,新主继位,有着良好的的客观前提,只要统治政策略作调整,省刑轻徭,社会危机就会大大减缓。 让人可惜的是,我们那位二世皇帝胡亥像是很怕自己的皇位传给三世一样,他选择了肆意纵乐,在赵高的操纵下,他领着帝国迅速地走向深渊。 秦朝是一个特别让人感到奇怪的朝代,历来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对它的迅速强大与迅速衰败震惊不已。就像是一只从丛林里冲出来的威风凛凛的老虎,人们还没来得及赏识它的宏伟风韵,老虎就忽然倒地死掉了。事实上,秦朝的灭亡并非是短时间的事。这样一个大帝国即使有胡亥那样的三流之人来折腾,凭借惯性,它也能走得好远。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后,一直激战了两年,秦帝国才宣告灭亡。 有人说,它的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也有人说是因为它的军队的主力在南方,北方的造**大军能力屡屡告捷;还有人说,它的灭亡只不过是因为赵高和李斯窜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帝国将来的光亮与漆黑只在一线间,可它是如何走向漆黑的?! 关键是什么 秦始皇是中华民族的伟人,至少是帝制时代的伟大人物之一。第一,他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历史场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第二,秦王朝的体制,实际上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封建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留下的遗嘱并没有错,秦帝国以法立国,以法治国,走到他要死的那步时,已经举步维艰。秦始皇在最后的时刻,或许悟透了这一点。即使他没有悟透这一点,他把山河传给扶苏,无论在那时仍是后来,都是无可指摘的。秦朝疆域关键就在,这道遗诏可否顺利地实现他的设法。 他那时肯定没有想到赵高会窜改遗诏,而赵高之所以敢窜改遗诏,贪欲之心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对扶苏的立场。尤为关键的是,赵高太了解秦始皇与扶苏的一切。 对赵高窜改遗诏的事件,很多人都认为带有很大的巧合性。因为假如不是秦始皇把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胡亥带在身边,还有掌管印玺的赵高伴随,那么,沙丘基本就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假如没有象征着皇帝权威的印玺,也不可能成功。这就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赵高曾经被蒙毅审查过,几乎丧命,所以他对蒙氏成员怀着很大仇恨,借此机遇来铲除蒙氏成员。这样的剖析结果就给人一种感受:沙丘只是赵高个人的心血来潮、机诈权变的结果。 但无论是李斯仍是赵高,都知道扶苏与自己不是同路中人,扶苏的那一套俨然是把国民全部当做好人来指导。很多年后,我们知道了牧民之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指斥不如指导。在李斯看来,倘若辅臣卖力,扶苏肯定能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治世皇帝。但当他们看到秦始皇肝火冲冲地将扶苏赶到鸟都不拉屎的上郡时,他们就过失这个储君抱有希望了,甚至都不想多看一眼,多想一想。赵高对扶苏的了解还不仅限于此,他曾对李斯说,扶苏孝心可鉴,父亲让他做什么,他肯定会做。而对于蒙恬,赵高更是一语中的:他只听皇帝的话。 所有这一切,都给了赵高窜改诏书的勇气。 但这一切还不是最关键的,人心难测。一个人的性格并不靠得住,人往往在危机降临时,会做出逆于平时的行为。赵高虽然对扶苏与蒙恬的性格了解,但这并非是他敢窜改诏书的最基本原因。 最关键的还在于中国的暗箱,这一形式一直贯串于中国帝制的始终。当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就跟赵高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两天能赶到的。万一皇上归天的消息传开了,恐怕里内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临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解决。” 于是,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的人什么也看不见。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气候还很炎热,为了掩盖尸体发出的臭味,他们还特地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都放一筐。就这样,车队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假如我们假设,秦始皇死的消息被当即发布,扶苏还会吗? 帝国,从秦始皇开始,就注定了这种暗箱的存在的合理性。君主集权,秉承上苍旨意治理全国,无论是什么事都不希望国民知晓。孔子所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皇帝的行事尽可能地少人知为最妙,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临时的大势,但坏处显而易见。秦始皇的遗嘱让我们想到了一个游戏,加入游戏的第一个人偷偷地说给第二个人一句话,第二个人再把这句话传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人时,要他把那句话说出来,结果肯定不是第一个人说的那句。 这是一种信息的单方面传递,即使是没有恶意的传递都能发生问题,更况且是传递的人不怀好意呢! 事实上,秦始皇所建立的帝国是开天辟地第一遭,我们知道,在秦大一统前,中国是四分五裂的。也正是因为国家林立,疆域狭小,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君主,只要不是太昏庸,治理起国家来就并非是难事。在秦始皇之前,没有人能统治这么广阔的疆域,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秦始皇心里没底是完全有可能的。 下面这件事就足以证明秦始皇对帝国将来(他死后)的走向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他兼并全国后,曾召集群臣说道:“古时五帝把位子禅让给别人,三王却是让儿子来继承自己的位置,诸位觉得如何?我该怎么做?” 很多人都不敢应对,只有一人回答道:“五帝禅让是因为他们把全国当成了一个官职,三王玩继承是把全国当成了自己的家。”(全国官,则禅贤是也;全国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全国为官,三王以全国为家。) 秦始皇听了这一诠释,就仰天长叹:“我德要比五帝高尚,我想玩禅让,诸位有什么人选吗?”(吾德出自五帝,吾将官全国,谁可使代我后者?) 讲话的人嘲讽道:“陛下您行桀、纣之道,却想行五帝之禅,怎么可以呢?” 秦始皇几乎就跳了起来,怒道:“你给我滚过来!敢说我是行桀、纣之道,诠释给我听,假如不耐听,杀你!” 那人就慢慢诠释道:“陛下您大兴土木,把各地美女都招进后宫,又在骊山累死人命无数,依我之见,全国苦您久矣,即使您真想禅让他人,弄得这样半残的全国,谁敢接受?” 秦始皇默然良久,叹息作罢。 这件事记载于《说苑?至公》里,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秦始皇自己建立的大一统帝国面前,对将来山河之主的设计蓝图并没有铺开。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秦始皇遗嘱的前因后果,那就是,由于建立的帝国制度并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在挑选继承人这方面,他更是没有经验,所以,秦朝由此而亡。 那么,接下来的汉朝,在皇权更替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秦已经为汉提供了一个反面样本,汉会不会一帆风顺呢?作者:何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