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1庚子事变是什么事件

说到清朝末期,大家都知道,列强可谓是欺压过甚。自然是引起很多百姓的愤怒。对于庚子事变,很多人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应该都知道这个事件吧。不得不说,这个事件确实是影响很大。那么这个庚子事变到底指的是什么事件呢?有造成了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庚子事变是什么事件

庚子事变,指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历1900农历庚子年)京津冀晋一带义和团民以“扶清灭洋”为旗帜,焚烧西洋教堂,杀害传教士及中国教民,并配合官军围攻各国驻北京使馆,致八国联军进京,光绪慈禧帝后西狩(帝后出逃之雅称),清廷于次年(辛丑年)与当事国签订条约而告终的重大事件。又称庚子国变、庚子国难,亦教科书所谓义和团运动。

本篇参酌《清史稿》、罗惇曧《庚子国变记》《拳变馀闻》、辜鸿铭、孟森《庚子拳变始末记》、《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景善日记》等文献材料,对此次事变做一简要记述。该文以述为主,本人几乎未作申论,故名为“记”。

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

2、庚子事变的影响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奕劻在得到慈禧批准的情况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画押。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的李鸿章想尽快结束谈判。他代表清政府要求各国早日撤军,但各国的态度是,必须亲眼看到祸首的惩办,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否则决不撤兵。进墙角的慈禧只得第四次发布了惩办祸首的谕旨,并于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三开始执行。此次惩办基本上满足了各国的要求。慈禧一口气像切瓜一样地杀了自己120多个大臣后,各国关于惩办祸首的风波才逐步平息。接下来,赔款的问题便成了中外议和的关键,这才是各国关心的最终核心。率先提出要求赔偿白银1.3亿两。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企图要建立一支和英国抗衡的海上舰队,所以他提出了大概是4亿马克。 此外,法国要求的赔款也多达7千多万两。以上这三个国家还要求赔款以现金的方式一次付清。而另外一些在华商业利益较多的国家,诸如英、美、日等国则害怕过多的赔款压力会削弱中国市场的购买力,从而损害自己的商业利益,因此他们在报价的同时主张将赔款数额保持在一个限度之内。但是不管怎样,所有国家的最终报价都远远超过了它们实际的花费和损失。经过数月的反复磋商,双方就赔款总额最终被确定了下来:清政府共需向列强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税、盐税和常关收入作抵押担保。列强说,4亿5千万中国人,“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1901年5月26日,百般无奈的慈禧终于回电:各国赔款共四百五十兆,四厘息,着即照准。至此,议和大局已经基本形成。当年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不到9千万两,9.8亿两是整个中国11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最终确定的赔款数额之高让列强也不敢相信,他们说,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联军的损失”。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政府与11国代表正式签订了《议和大纲》的“最后议定书”。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辛丑年,所以该议定书被称为《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条约签订后,国人即刻指责道:“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在上进一步沦入了殖民地化,在经济上则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地步,最终加速了满清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