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如何取经印度佛教经典的
玄奘取经的故事是中国历史名人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章。玄奘,本名陈袆,唐朝著名的佛教僧人,他的取经之路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玄奘的取经之路始于贞观三年(629年),当时他年仅29岁,已经是一位在佛教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然而,玄奘却觉得当时的佛经翻译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为了寻求更为准确的经典,他决定亲赴印度取经。
玄奘的取经之路可谓困难重重。首先,他需要穿越唐朝的边疆地区,这些地方时有突厥、吐蕃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危险性极大。其次,他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因为他不懂梵文,而印度的佛教经典大多是用梵文书写的。最后,他还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沙漠、雪山等。
然而,玄奘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他首先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梵文,为他取经之路奠定了基础。接着,他通过向朝廷申请,获得了官方的批准和支持,组建了一支包括翻译、工匠、马匹等资源的队伍。最后,他带着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取经之路。
玄奘在印度期间,共访问了110个国家,取得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他先在印度南部学习了两年,然后在印度北部游历了五年,最后在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学习了一年。这些经历使他对佛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佛教学者。
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带着六百五十七部佛教经典和佛像返回长安。这些经典不仅丰富了唐朝的佛教文化,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在长安建立了大慈恩寺,用于翻译他从印度取得的经典,这些翻译工作一直持续到贞观二十年(646年)。
玄奘取经的故事是中国历史名人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章。他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后世学习的重要榜样。他的取经之路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