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影响三千年周武王的经验
一个藩属国进攻母国,一个小国进攻一个大国,他一定要有超越对方的精神力量。这点是周武王非常重视的,所以他构建了“民心天授”的理论,是奉天旨意“恭行天罚”。
周武王塑造了中国的Memes
周武王的名字叫姬发,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087年到公元前1043年。
中国史学界有一个提法叫做“汤武”,“汤”就是商汤,他推翻夏朝建立商朝;“武”就是周武王,他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就是“变革天命”,改朝换代。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父子三人有一些共同特征:他们都有强大的使命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小心翼翼、深谋远虑,但是在行动的时候,则非常坚决果断,出手凌厉。这父子三人都是伟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见,看来周文王的家庭教育很成功。
建立周朝以后,周武王勤于政务、积劳成疾,当政四年去世,也有资料说是当政一年去世,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认为是四年。周武王当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却非常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模型,或者说,他塑造了中国的Memes,他的方式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周武王是一个成功的者,他革除了商王朝的“天命”,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治国者,他建立的周王朝延续近800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王朝,也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王朝。
周武王治国的时间短,我们本课主要讲他的模型、经验,或者说心理学。周朝的治国智慧,下节课讲周公的时候再分析。
【周武王的模型】
面对商王朝“君权天授”的合法性,周武王需要去重新构建自己的合法性叙事。
周武王塑造的模型,周武王的经验我总结为四点,一是合法性的突破,天命;二是民心的神圣性,民心天授;三是坚守对盟友的承诺;四是舍生忘死的战斗。下面我会逐一解释。
从宗教行为开启反叛行动
任何一个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都会强化一套合法性叙事。所谓合法性叙事就是说,我们当政是合理的、是必然的,让百姓从心里面自动认可和跟从。因为一个统治不能靠维持,而是要靠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追随。要做到这一点,一套合理的、合法性叙事非常重要。
商朝的合法性叙事,是“君权天授”。商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在这种宗教、、文化叙事的精神氛围中,你以下犯上,冒犯商王就是挑战上天,就失去了合法性依托,也就容易失去精神凝聚力,跟从你的人就少了,这是一个软实力问题。
周是小国,商是大国,小打大国,小部族打大部族,举兵,这是高风险的事,必须要加强内部凝聚力。而要加强内部凝聚力,就必须有新的合法性叙事。周武王要,就必须面对商纣时期的“君权天授”的宗教、、文化叙事。
周武王深知个中奥妙,他是一个凝聚力的高手。周武王的合法性突破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开籍田祭上帝;二是促使商朝祭司归顺周;三是民心天授的理论创造。
《清华简》上说:“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过去周武王监测观察商纣王不恭敬上帝,“禋祀”是专门祭祀上帝的仪式,“寅”就是敬重,商王祭祀上帝的时候不敬重,“乃作帝籍”周武王就作帝籍,每年丰收季节去祭祀上帝。“帝籍”是什么意思?“帝籍”就是指这块田地里的产出,是专用于祭祀上帝的。周武王亲自开籍田,下田劳动,用籍田的产出来祭祀上帝,这是天子的宗教规格,天子的权力。周武王的公开反叛,是从宗教行动开启的。他说商纣王“不恭上帝”,我“恭敬上帝”,商纣王不配做天子,上帝与我同在。
策动商朝的祭司叛逃归周
开籍田祭祀上帝,这是周武王公开反叛的开始。但仅这样不够,这仅是个人行为。第二件事,商王朝的祭司、商纣王朝廷的宗教人士叛逃到周,这非常重要。《史记》记载:“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 太师是商朝宗教事务的最高负责人,相当于祭司,少师也是祭司。因为商纣王不重视上帝祭祀,商王朝廷的祭司非常不满意。周武王很重视上帝祭祀,这样, 太师疵和少师强就抱着他们的宗教乐器从商王朝廷叛逃,归顺了周国。这事关重大。上帝的祭司带着祭祀法器叛逃周国,这是商纣王在软实力战略上的重大失败。
我想这不是偶然事件,可能与姜子牙等人在商纣王朝廷里所做的间谍工作密切相关。这个重大的叛逃事件一发生,于是武王就遍告诸侯说:殷商有重罪,不可以不去讨伐。
为什么商朝的祭司太师疵、少师强投奔了周朝以后,周武王就马上决定起兵?他开籍田祭祀上帝,同时商朝的上帝祭司叛逃到了周,这标志着天命所归。这意味着他已经完成了合法性的突破,构建起了自己的合法性叙事。
诸侯会盟津
《史记·周本纪》记载: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大约在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在盟津检阅军队。《史记》记载: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没有约好期限,但八百多诸侯都到盟津来参加军事检阅,这些诸侯都愿意听从周武王。诸侯都说:我们可以讨伐商纣王了!但是武王说,你们都还不知道天命,现在还不是时候。他说的天命是什么呢?为什么军队都聚集了,诸侯们都支持,他还是回去了呢?是因为天命还不明朗。但是当商朝的祭司归顺周以后,武王马上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商朝祭司带着法器逃往周,说明商纣王众叛亲离,祭祀上帝的祭司都不愿意跟他在一起了。祭司归周,这是天命归周的重要标志。
《左传》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两点:一是祭祀,二是军事活动。春秋以前,在整个周文化还有商文化的背景中,国家政权跟这两件事最有关联。祭祀问题关乎合法性,关乎凝聚人心和精神认同。“戎”是硬实力,“祭祀”是软实力。对武王来说,必须是合法性的软实力和军事的硬实力结合,才能够去行动,可见他是非常深谋远虑的人。
以上帝和父亲的名义凝聚诸侯
【天亡簋及其铭文】
天亡簋,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器内底铸铭文8行78字,记录了周武王和诸侯一块祭祀上帝的过程。
这个青铜器叫大丰簋,又叫天亡簋,这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最古老的青铜器,上面写着“衣祀于王不先顯考”、“文王事喜上帝”,讲的是周武王约着诸侯一块儿祭祀上帝的过程,不过是以文王来配祭上帝。这个青铜器,专家多认同是周武王时候的,对具体是灭商之前还是灭商之后存有争议。我个人认为是灭商之前的。这是周武王灭商之前所做的一次宗教动员行动。祭祀上帝,配祭文王,周武王不是以自己的名义发动进攻,他是以父亲文王的名义去进攻的。周武王称自己为太子,以儿子的身份奉行父亲的遗志,因为周文王威望非常高,所以周武王打着周文王的旗号,做了一个周文王的神牌放在军队里,来动员和组织进攻。周武王非常懂得以上帝的名义、以自己父亲的名义凝聚各诸侯王,进行灭商的战争动员。
开创“民心天授”理论激励民众参与
有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有了军事联盟的实力,那么如何进一步动员民众参与呢?在这个问题上,周武王有思想上的历史性突破,他说出了民心天授的理论。
《尚书·泰誓》上是这么记录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天命是通过谁来表达的?通过人民来看、来听,民心就等于天命,或者说天命通过民心来表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民心提到天命的高位,把民心和天命等同。这让当时追随周武王的人,都成了天命的承载者,他们的行为是执行神圣上天的旨意。周武王通过“民心神授”的理论,赋予以宗教的神圣性。
一个藩属国进攻母国,一个小国进攻一个大国,他一定要有超越对方的精神力量。这点是周武王非常重视的,所以他构建了“民心天授”的理论,是奉天旨意“恭行天罚”,“天罚”就是上天的惩罚,周武王以及他的盟友们都承载着上天所赋予的惩罚殷商的使命。
是以命犯险,心理上要让追随自己的人、要让民众知道他们的使命感,内心产生正义感和神圣感,所以周武王告诉追随他的人,“民心即天命”,我们是遵循上天的使命,民众被赋予了恭行天罚的使命,每个人都成了上天的惩罚使者,这对凝聚士气、提高民众参与非常重要。
另外,这么一个以命相搏的行动,它的动机不能够仅仅是复仇、惩罚,还应该指向更遥远的未来,指向一个愿景,就是现在说的vision,一个理想图景。周武王给出的理想图景是什么呢?这就是《诗经》里面讲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虽然是一个旧的邦国,但是我们的天命是维新世界,创造一个全新的、更美好的世界。
我们可以把周武王的逻辑梳理一下,第一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是说天命即民心,民心讨厌商纣王,民心不愿意追随商纣王,天命要取消商纣王的统治权,追随周武王的,大家一起“恭行天罚”,履行上天惩罚殷商的使命。但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惩罚殷商,而是要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这是一个天命,天命维新,有宗教的合法性,有民众凝聚和参与的,而且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还有众多的盟友,还有“维新世界”的愿景。所以周武王很自信,在战前动员时他说:“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受”指商纣王,商纣王有亿万之臣,但他们有亿万颗心;我们虽然只有三千人,但是我们是一条心。“商罪贯盈”,就是殷商恶贯满盈,“天命诛之”,上天命令我们去诛灭它。
他为什么说“有臣三千”呢?下面我还会解释。就是说虽然商纣王有众多的人,但他们离心离德。我们人数虽然很少,但我们同心同德。少量同心同德的人能够打败大量离心离德的人。
【《美国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周武王寻求合法性叙事的方式,放到世界范围内看,能发现同样的model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上面的图片是美国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说:“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的国父们,把他们脱离英国的反叛行动,归属到上帝和上帝之自然法的概念下,也就是“民权神授”,或者说“天授”。他们的行为也有一层宗教的背景。这与周武王讲的“民心天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都是把自己的行动放在神圣的宗教背景中。
坚守盟友承诺
我们讲周武王的模型,讲了他构建合法性叙事。讲了他赋予民心以神圣性,把民心与天命等同,这样给自己的盟友、给追随自己去的人,一种宗教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条,坚守盟友的承诺。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文字如下: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史记》记载,周武王准备进攻的时候,“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一乘是三人,“三百乘”,就是战车军九百来人。“虎贲”就是精锐部队,或者说是禁卫军,三千多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全部加起来接近五万人。
《吕氏春秋》上面又讲“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牧野”,武王的部队分为六支, 真正到牧野作战的时候,大部队并没有到,他是用精锐部队在牧野这个地方战胜了商军。什么叫精锐部队?就是前面的“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大约三千九百人左右。
《尚书》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周武王作战前动员讲话时说:“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就是我们只有三千, 但是我们三千人是一条心。
也就是说牧野之战,最早投入战斗的,周武王的军队就三千多人,大部队没有进入第一轮作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有一个背景,周武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雪,这个时候军士都建议停止进兵,因为步兵没办法在雨雪之中长途行进,但是周武王跟人约了要在甲子日、岁星在头顶的时候进入战斗。他跟谁约了?和商军里的盟友,商军里面有一些人是准备叛乱的,要跟周武王联合,他们约好了在甲子日、岁星正好在头顶上的时刻开战。这个时间点有占星术的考虑,按照中国古代占星术的考虑,“岁星当空”的时间是有利战伐的,有助于进攻方。“岁星”就是现在的木星。但是周武王遇上了大雨雪,步兵没法前进,怎么办?周武王仍然坚持急行军,一定要在甲子日赶到牧野战场,这样能往前赶的就是战车部队和精锐部队,步兵是跟不上的。所以虽然周武王的大部队有将近五万人,但真正进入一线,按时赶到作战现场的,就只有三千多人。
丢开大部队冒着雨雪急行军抵达前线,这是非常冒险的行为,但周武王兑现了对商军中盟友的约定。你想想,如果你是商军中的与周武王结盟的人,你在牧野战场上和周武王周军有一个约定,但约定时间到却没有看见周军,心里会怎么想?但当你们看到风雪漫天,周武王仍然如约出现在战场前方、按时抵达,你会怎么想?是不是铁了心要跟他并肩作战?
所以,就出现了《史记》记载的结局:“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商纣王的军队虽然人多,《史记》上说有七十万人,应该没有那么多,还有资料说是十七万人,不管怎么说,都多于周武王带的三千多人,但是他们都不想为商纣王而战,都希望周武王赶快进军。所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商纣王的军队前线叛乱,反戈一击,迎接周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武王的马车开始往前冲,商纣王的军队全部叛乱了,反过去攻打商纣王。商军大败。
【牧野之战要图】
《诗经·雅·文王之什·大明》有“时维鹰扬,凉彼武王”句,赞扬周武王在战场上的勇敢。
周武王在战斗现场非常勇敢。他为了能够承诺对盟友的约定,敢于冒巨大的风险,抛开大部队按时抵达战场。抵达战场,虽然自己仅三千多人,却敢于向比自己多十几倍的军队展开进攻。结果商军内部叛乱,商军大败。
《诗经》上说,周武王在牧野战场上,就像雄鹰一样的飞驰在战场。
武王的经验总结
武王伐商是人类历史上以少胜多,以使命感和谋略战胜强敌的一个典范。我们总结一下周武王的四条经验:第一条是“天命”,他给赋予了宗教的合法性,赋予了宗教力量和神圣感;第二条就是“民心天授”,他把追随他的每个人,都塑造成天命的承载者,每个人都是天命的执行者,提升了民众的使命感和神圣感,民众与他共同承载天命,同心同德;第三条就是坚守盟约,履行约定,哪怕承受巨大的风险;第四条就是舍生战斗。大敌当前,舍生战斗,一切听由上天来安排。
周武王我们就讲到这儿,周武王以后三千多年,中国经过诸多王朝更替,不断有发生,“二十五史”其实就是二十五次大,其Memes(模因)都差不多,这个Memes基本上由周武王确定。周武王建国后很短时间内就去世了,把建国的重任留给了他的弟弟周公。周公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他不仅稳固了周朝,而且构建了周朝的制度。这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
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