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卢梭论商业文明与艺术家的德性

商业文明与艺术天赋的关系问题在18世纪早期,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已经较为突出了。商业文明是否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论点,当时的思想理论界进行了大规模地讨论。

 

(作者: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一、孟德斯鸠的遗留问题

商业文明与艺术天赋的关系问题在18世纪早期,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已经较为突出了。围绕着任何类型的天赋只是少数人具有,商业文明是否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论点,当时的思想理论界进行了大规模地讨论。卢梭的成名作——《论科学和艺术》就是针对当时法兰西科学院提出的命题“复兴科学与艺术是否有益于纯化道德风尚?”作出的回应。

为什么君主体制下的科学院会出这样一个命题?主要原因是复兴科学和文艺能鼓励更多的人从事这些职业。但卢梭对此作出否定的回答,他认为从事有关文艺职业的人越多,越不利于其发展。卢梭认为随着商业文明发展,每个国家开始互相交流,但这些交流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也有可能败坏这个国家的道德风尚。这又涉及了“道德风尚”的概念。道德风尚是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它与气候、地理以及传统都相关联。卢梭在之后发表的《社会契约论》中谈到四种法律分类,第一种是根本法,今天叫做宪法;第二种相当于民法;第三种相当于刑法;最后一种法律是不成文的、铭刻在公民心中的限制,即道德风尚。中国的道德风尚也称为“礼法”,来源于周公和孔子,可谓人心中的法则和基础。

因而,法兰西科学院的命题的实际含义是能否通过科学和文艺来改造道德风尚。这涉及到改变制度内在秩序的问题,道德风尚是由一个民族最古老的立法者奠定的,而提出改变的就是当时的共和家。这个题目就是一个时代的表征,卢梭对此提出了批判,尤其对文艺的品质提出了指控,认为现在提倡文艺不仅不能提高文艺的质量,反而会败坏人们心中的道德次序。250多年以来,卢梭的话应验了,传统的道德风尚被新的一波波的革新取消了。

卢梭的论点主要来源于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在本质上不是要研究一般的法律问题,而是要研究一种精神,即道德风尚。道德风尚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而是自由理念的来源。因此孟德斯鸠要推广的是一种商业文明的道德风尚,他也是第一位把商业文明和结合起来的思想家。在孟德斯鸠看来,好的制度就是以商业文明标明的。但他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验证商业文明中的生活方式是好的,而且好过传统生活方式?

孟德斯鸠推广英格兰崇商的制度,认为其肥沃程度比真正的土地要多得多。商业鼓励人们为自己而想,摆脱生前荣誉(这意味着君主以及等级制度),看淡死后救赎(用商业替代宗教),改变人们的传统道德风尚观念。商业文明使人们享受到可靠的肉体享受,好的制度就是要实现生活的舒适和满足。然而,商业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非是没有精神内涵的。但如何使商业文明讲求道德?孟德斯鸠由此论证商人是节俭、节约、勤劳、明智的,只为了增长财富本身,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劳获得财富,为商业精神带来了道德精神。所以商业文明提倡人们勤劳、宽容并热爱和平。这与古代提倡的德性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提倡仁、智,古希腊提倡正义、节制、勇敢、智慧。孟德斯鸠所提出的节俭、节制能否列入道德的范围?。他将商业文明与制度联系在一起,将自由和两大要素放到商业文明的建设中去,鼓吹共和政体,认为唯有才能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这个逻辑虽然严格来讲是说不通的。但制度好就好在它与商业文明配套,商业文明能让人变得自由,而平等的权利可以带来自由的诉求,这些要素终将摧毁君主制度,建立制度。

然而每个人真的是平等的吗?平等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抹平化。商业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自由,最重要的是国家不会管束个人的道德并开放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但孟德斯鸠同时也看到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沉迷窒息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以及对美丽却无用的东西的强烈兴趣。尽管如此,他仍然认为英格兰的制度是最好的。放弃了对德性的依赖和规定,这个国家是自由的,不鼓励人们去追求某一种德性。因此他认为有它自己的德性,共和的德性就是热爱平等、热爱共和国。这是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但是用德性取代传统德性之后,所有的畸形都会被激发出来,任何的和想象都没有了束缚,就像现在的艺术表达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样。可以说,自由制度本身是有问题的,直到今天也没有获得解决。

二、卢梭的回答

才华在制度中被孟德斯鸠看作是危险的东西,它可能导致一种的产生。真正的共和国不应该使用在古人身上发现的德性,也不能在伟大的事物中去实现这种德性,而只能去寻找某些平庸。天赋有害于平等,那么如何使得平等的德性和天赋之间达成平等?刘小枫再次回到卢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卢梭认为个人天赋是自然事实,但文艺的发展必须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才华,不能追求,只能将其作为手段而非目的。他认为复兴文艺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文明的诉求,是要求艺术具有社会公用性,是商业化的运作和行为,激发人们取悦彼此的。这与传统古老的艺术追求分道扬镳,古代的艺术旨在欣赏彼此,挖掘一种德性。

卢梭的观点其实是关于艺术的传统认识,古代的艺术是少数人进行自我认识的活动,是艺术家内在德性的展现。现代艺术复兴必然成为败坏艺术家德性的温床,比科学的大众化影响还要坏。同时艺术天才本人和大众的德性都会堕落。因为一旦这些有才华的人融入商业文明中,就意味着必须要取悦大众,变得浅薄轻浮。艺术家会受到另一种君主的统治,就是商业化的趣味。由此,卢梭提出在商业文明的时代,如果让艺术家向平庸靠拢,必然会导致其才华的丧失。有天赋的艺术家的命运必然是两极化的,一方面,他们去适应商业化的趣味,成为其奴隶;另一方面则只能扼杀、放弃自己对艺术趣味的追求。

卢梭所论述的艺术家的卓越天赋,其实承担着塑造民族道德风尚的责任。商业化涉及的问题是到底是财富重要,还是道德重要?卢梭看到的商业化对艺术家才华的败坏是彻底的,其另一个极端就是极度张扬天资差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才华的人为了摆脱大众趣味而努力发展怪异趣味,凸显艺术天资,从而很容易地沉浸到空虚的事物中,制造出乌七八糟的东西。在卢梭看来,追求怪异的天资在人间只会制造出灾难的不平等。这极度夸大了人在艺术智力上的差异,形成怪异的脾性,是一切结果中最危险的。而且在德性上贬值的结果就是用怪异和粗暴否定、糟蹋公共常识,颠覆普通常识性的感受。

曾经,传统艺术对凝聚共同体和高尚趣味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传统的艺术纽带被破坏了。在的初期,卢梭天才地预见到了艺术在商业化时代的命运。而生活在他之后一个半世纪的尼采,正身处商业化文明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代。他对现代艺术所下的两个断言和卢梭的观点高度一致。尼采在其晚年的笔记中,将现代艺术概括为一种施暴的、粗糙的艺术,其动机被简化为一种感官的凌乱,追求线条内部凌乱的多样性,而艺术家内在的心性也毫无约束,他们气喘吁吁、近乎绝望。

刘小枫总结道,艺术天赋在商业化进程中的状况必然如此,我们谁都无法否认商业化的力量,在商业化的下怎么能叫艺术家不去跟随这种生活方式?然而,是否还有少数的艺术天赋可以保持自我?人的天资不平等是自然事实,而且这种天资无论多好都会受到时代的约束。

卢梭是悲观的。他最后在书中提出要回到艺术的不平等中去。要告诉许许多多的人,我们是平平常常的人,不要以为自己有艺术天赋就动不动去冒充艺术家,安于平凡才是最终的选择。

人学研究网·人类通史栏目责编:童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