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为什么会发生
永嘉之乱,是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的一场乱事。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永嘉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呢?
背景
八王之乱
晋武帝灭亡东吴政权,成功统一三国,开天人之功,成霸王之业。
但是,他完成大一统之后就开始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徙胡,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及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乱”。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即持这种观点。
同时,武帝以宗室屏藩而行封建制,却引致持续十六年的大混战八王之乱,令晋朝实力严重下滑。
八王之乱战火东起河南邺郡,西至长安,范围不限于中央,导致生灵涂炭,盗贼四起。中原地区虽然经由曹魏及晋初数十年的整饬,但尚未完全重建,逢此变故,人民战死饿死百万以上,令晋室国力大减。
八王之乱后期,晋室,匈奴刘渊占据平阳、氐人李雄占据成都。羯人石勒、王弥等率军队乘虚流窜,转战大河南北。房玄龄等编纂的《晋书》,将八王之乱视作永嘉之乱的一个主要原因。
腐朽
西晋黑暗,士大夫虽身系国家要职,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如王戎、王衍、乐广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论世事。
钱穆《国史大纲》谓西晋由君主至世族皆无气节,如匈奴刘聪问晋怀帝为何有骨肉相残之事,怀帝说:“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贵为三公的王衍,竟劝石勒称帝。因此钱穆评谓:“君臣男女,无廉耻节,犹不如胡人略涉汉学,粗识大义。”
权臣擅权
在永嘉之乱已露端倪时,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着意于晋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晋惠帝中毒身亡后,司马越拥立司马炽、杀司马覃,借以打压羊皇后的势力。
不久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又矛盾激化,于是他在外安插党羽、在内威逼晋帝,结果既因所托非人使洛阳失去屏障,又因心怀不臣加剧晋廷内部矛盾,并且未能及时对刘渊和石勒进行有效打击,对永嘉之乱的扩大起到推动作用。
民族背景
五胡内迁
两汉以来,不断与西北外族作战,战后基于“柔远人也”的观念,把投降的部落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
如汉文帝时,晁错建议用重赏厚酬招胡民实边;汉宣帝时,纳呼韩邪“保塞内附”;东汉光武亦曾徙南匈奴数万人居西河。凡此种种,都是“容胡”的措施,即使曹操也将降附的匈奴分为五部;分别居於山西汾水等地,也不能挽回局势。到晋武帝的时候,郭钦指出“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惠帝时的江统也强调关中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并州匈奴五部之众,人至万万。随时会引发变乱。
西晋王朝未能徙胡
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求徙胡族于塞外,并让汉人充实边境以对抗外族的祸患,然而晋武帝并没有采纳。
晋惠帝元康元年,江统作《徙戎论》,讲述胡人的隐患,主张徙胡。晋惠帝也没有采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也不可能,因此徙胡的论述到最后都成空谈。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最终只能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
胡族武装逐渐强盛
东汉末年,朝廷与州郡为挽救战乱的颓势,于是招募胡兵,保卫疆土,如汉灵帝以南匈奴兵助平黄巾。
魏晋也继承这“用胡”政策,曹操用氐族兵,又将匈奴编入军队,增强战斗力。晋武帝任命匈奴人刘渊为北部都尉、惠帝任命刘渊为五部大都督。
“用胡”的策略在八王之乱时更为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用匈奴。然而用胡的同时,胡人也知道了晋王朝的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一呼百应,便能起兵作乱。
与此同时,胡族的军事实力也逐渐显现出来。晋武帝时发生的秦凉之变中,秃发树机能屡败晋军,持续十年。晋惠帝时又有齐万年起事,晋廷主帅昏庸,折损大将周处。
军事背景
据《晋书》当中记载称: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司马炎吸取前朝教训,罢除州郡的郡兵,削弱收回了州郡刺史太守的募兵统兵权力。同时又加强宗室的权力,《晋书·地理志》描述“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
地方势力间兵力差距巨大,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当战乱起,地方无兵可守,城池迅速沦陷。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而地方却无力阻止这些异族的的迅速壮大入侵。
地缘背景
并州以其独特的地缘环境成为汉武帝“制天下命”的基地。至“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迄于魏晋,不立郡县”。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伏笔,至少在并州被东汉朝廷放弃,成为羌胡地时就已埋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中,有南匈奴、诸部鲜卑和羯等三个胡族是从并州入塞或发迹的,其余的氐、羌二族也曾进入并州,因而使并州很自然地成为民族大熔炉及中转站;另一方面并州的地缘环境和情势,决定了并州在地缘地位中的重要性。
并州兵骑虽然在东汉末年失去北假养马之地,但是魏武侯在东北方面北征乌恒与公孙康缔约;在西北方面稳定凉州。是时,三北中西汉断匈奴左右臂的东夷校尉、戊己校尉皆在魏武侯手中得以保全。
但司马懿联合慕容鲜卑、乌丸、高句丽在魏灭燕之战后,屠戮辽东士人,又内迁辽东民众,导致幽州东北诸郡人口大减。随后司马懿以其军威建立西晋,仅五十余年,时至华北并州、东北幽州同时震荡,西晋无险可依逐灭亡。
自然背景
西晋自武帝太康二年开始的十年间,每年都有干旱、饥荒发生,以致“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此后又发生蝗灾瘟疫,引发大规模的灾民流徙。西晋王朝对天灾应对乏力,对天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对失当,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包括李特起义在内的一系列反抗运动 ,进一步削弱了晋王朝的统治。同时,北方大范围的饥馑也造成关中和晋都洛阳粮食紧张,削弱了其抵抗外部进攻的能力。
经济背景
晋武帝废除屯田制,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并以课田法课税。占田制及荫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购土地的问题并未解决。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即可,国家税收得由其他编民齐户承担,这使更多的农民转荫至大地主名下。
最后政府税收短缺,世族获得经济特权。再加上西晋战乱灾害不断且频繁,对中国的小农经济打击极大,频繁的灾难摧毁了社会财富,均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存环境,削弱了政府和人民的承灾能力,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