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乾隆为什么不喜欢纪晓岚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可谓乾隆最宠爱的两位大臣,但历史却并不是这样。那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纪晓岚为什么就得不到乾隆喜欢呢?

出身贫寒

清朝是满族人的王朝,乾隆虽然开明,倡导满汉一体,但作为封建帝王的他,骨子里充斥的还是重满轻汉的骨髓,血管里流淌的还是先满后汉的血液。纪晓岚是地道的汉族人,因此他缺失获取乾隆宠爱的第一个条件。

但是,乾隆并非绝对排斥一切汉族官员,他对那些世代均为清朝政府高级官吏的汉族人还是比较喜欢的,譬如刘墉。历史上的刘墉是汉高祖的同族血脉,清军入关的时候,刘家率先归顺了清朝。此后的刘家不但在历次的科举考试中接连得中,而且官运也逐渐亨通了起来。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开始,刘氏一门相继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和“文恭公”刘镮之,这一家祖孙三公二宰相,成为名至实归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其中,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最受清朝重视,官至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乾隆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他死后,乾隆皇帝赐其谥号为“文正”。

与刘墉相比,纪晓岚则寒酸多了。纪晓岚的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明永乐二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晓岚,北迁已十四世。有据可考,自纪晓岚上推七世,都是读书人。像纪晓岚这样一个身世背景,在乾隆朝堂上实在只能算到卑微贫寒这一层次中去,自然在乾隆心目中也没有刘墉尊贵了。

其貌不扬

乾隆不但喜欢名门旺族的后裔,更喜爱相貌英俊、仪表堂堂的人。和珅三岁亡母九岁丧父,父亲死在死在福建副都统任上,从此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生活,身世背景比纪晓岚更差。但和珅不但是正统的满族人,更是一个少见的大帅哥。与和珅条件相似的而倍受乾隆宠爱的汉人也不乏其人,如王杰、董诰之流。

遗憾的是纪晓岚相貌平平,在一众美男子衬托下更“面目丑陋”起来,特别注重仪容、喜爱俊俏的乾隆如何能喜欢?

尖酸刻薄

纪晓岚的周围,充满着既有像他一样有着很深厚的学问、又像和珅一样容貌英俊的满洲官员和汉族官员:满洲官员如福康安家族的人;汉族官员如王杰、董诰之类。这就造成了在同样的工作成绩这一条件下,这些容貌英俊的官员的升迁要比纪晓岚快得多。

正是因为如此,就造成了纪晓岚心中多少会产生一些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在他身上的直接反应就是纪晓岚在待人接物方面很容易偏激、刻薄、讽刺多于幽默。

清朝时期的文人牛应之的著作《雨窗消意录》。牛应之,湖南人,又叫朱克敬。著有《雨窗消意录》一书。在这部书中,记载着“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这样的话语。诸位要注意作者的用词是“朝士多遭侮弄”,这里的“遭侮弄”就不是夸赞纪晓岚的口才了。

满朝大臣以及皇帝近侍多曾遭受他嘲讽,自然也不会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好话。因此,纪晓岚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尖酸刻薄、恃才傲物,则是乾隆皇帝不喜的第三个原因。

嗜烟成癖

纪晓岚吸烟成癖,烟瘾奇大,所用的旱烟袋是订做的,容量很大,有人说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因此他就有了“纪大烟袋”的绰号。

有一天,乾隆皇帝驾临圆明园巡视《四库全书》的编纂情况。纪晓岚硕大的一锅烟刚吸到一半,忽听“万岁爷驾到”的喊声,匆忙把没磕去烟火的烟袋随手插入靴筒里,跪地给万岁爷请安。起身后觉得脚踝上火辣辣地疼,但皇上正说着话,又不好打断,他只好咬牙忍着。

乾隆看他满脸焦灼难耐的样子,吃惊地问:怎么了?纪晓岚回答靴子失火。乾隆急忙挥手让他出去。纪晓岚跑到殿外,顾不得有失体面,坐在石阶上一下子扒掉了鞋袜,靴筒里立刻冒出一股黑烟,脚上皮肉已烧焦一大块。乾隆出来看时,烟袋锅还在靴筒里冒着烟。

要知道乾隆爷可是个讲究仪容卫生、追求健康长寿的主,纪晓岚一天到晚叼着个大烟袋在朝堂上晃来晃去,弄得乌烟瘴气,成何体统?

徇私枉法

历史上的纪晓岚并非如电视剧演绎的那样正直无私、嫉恶如仇的忠臣。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两淮盐政、纪晓岚的亲家卢见曾因有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晓岚则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

综上,历史上的纪晓岚实在不算乾隆宠臣。

甚至有一次,纪晓岚为他的一位犯了罪的朋友尹壮图求情,乾隆皇帝闻听之下立即勃然大怒:“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因为你文化水平高,所以让你做总编辑官,但其实你不过只是个娼妓而已,就这样你还敢妄谈国事?

由此,乾隆对纪晓岚的态度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