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唐朝的农业发展情况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较前代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初,有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

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唐朝农业发展中,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在农业工具上也有所创新为百姓耕作上的便利带来了不小的贡献。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观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诸泉塘、永丰塘、横塘以及国清等塘,总溉田1200顷。

又如,714年(开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开甘泉、荡沙、灵长、千亩四渠,溉田数千顷。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当时,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比如,水转筒车以水为动力,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转,汲水灌溉农田,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至今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由于社会稳定、工具进步,农业经济十分发达。据史载,那时谷子和麦子播种和收获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200倍左右;而根据欧洲的记载,在13世纪的英国,这一比例只有3倍左右,即播下1千克种子,只能收获3千克的粮食。

唐自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使粮价越来越便宜。725年(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

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

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

705年(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万多,口3714万。开元、天宝时期,人口上升的速度更快。755年(天宝十四年),全国户增至891万多,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最高的人口统计数。

由于当时“簿籍不挂”的逃户很多,所以政府的户口统计数往往比实有的户口数要低。据杜佑估计,在唐天宝年间全国的实际户数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万。如一户平均以五口计,那时全国的人口大约为六七千万。

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也大幅度增加,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王权加强,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比较安定;

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耕地大规模的增加;

三、科技的革新,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促进了粮食产粮的增加;四、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各个地方的物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