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挖掘五千年中华文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炉端》是故宫博物院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文化产品。 从故宫藏品186万余件(套)中精选明万历景泰蓝珐琅绿端香薰、金代书法家陆继草隶书平赋帖、南宋沉子范刻丝梅鹊图、清乾隆金瓯永固杯等珍贵文物为人物原型打造故事情节。 当原先居住在故宫的文物经过演员们的精心演绎在舞台上“复活”时,观众顿时被吸引住了。

在我看来,《陆端》是故宫博物院与孩子对话的一次精彩尝试。 它通过让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活起来,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 “以文育人,以美育人”不是一句空话。 让文物“活”在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才能让祖国的文化瑰宝不断传承下去。

以名画《千里江山》为蓝本创作的歌舞诗剧《只有这绿》,不仅感动了亿万观众,也丰富了文物的现存形式,让千年古韵焕发新生。名画焕发新的活力。 《只有这绿》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折射出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和渴望。

记者:在外界看来,近年来一些纪录片、综艺节目推动了“文化热”,故宫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您如何看待“文博热”的兴起?

杜海江:“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是让文物资源成为大众化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物具有灵魂和人文价值振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博热”表明,我们努力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的灵魂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弘扬。

观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寻求和理解其内涵; 文物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文化文化热”当然受到大家的欢迎。 但也要注意不要为了所谓的流行而刻意迎合文化消费。 2020年,故宫博物院专门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个负责文化产品的审查,一个负责合作项目的审查。 深度挖掘历史、科学、理性层面,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真实呈现给观众,共同呵护故宫作为文化殿堂的形象。

为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2022年底,筹备近十年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正式破土动工。 未来,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北院区将与故宫博物院相得益彰,延伸和强化故宫的文化传承和传播功能。

记者:故宫是我国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故宫那么大,为什么要选址重建?

杜海江:简单概括,北校区项目作为“平安故宫”工程的首要工程,要解决故宫馆藏文物存放、修复、展示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博物馆。 古建筑、游人、可移动文物安全问题。

故宫博物院目前馆藏文物186万余件,但每年向公众展出的不足1万件。 大量珍贵文物长期受空间限制,无法及时、大规模地得到保护和有效展示。 平均修复文物不足300件,一些大型文物如家具、地毯、巨幅画作、仪仗等根本无法修复。 那些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需要明火处理的修复方式的字画文物,也受到现有条件的制约。

未来故宫北院区建成后,很多需要防虫、防蛀、防氧化,甚至放在特殊气体中的文物都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 现代化的展览环境和设施将很好地满足展出文物的保护条件。 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字画古籍等文物可以展出,不再受季节限制。 每年展出的文物数量可达2万件至3万件,更能满足广大市民了解和认识故宫文化历史知识和文物的需求。 同时,医院文物撤离后的古建筑空间也能得到更好的修复和保护。

记者:除此之外,北校区还有哪些功能? 如何理解它与故宫博物院的关系?

杜海江:说到故宫,大家更关注的是建筑本身,还有院内的文物。 事实上,故宫修复文物的传统工艺和技术在全国是最完整的。 其中,“古代字画装裱修复技术”、“古代字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术”均为国家级非物质资料。 文化遗产。 北校区建成后,不仅能为其提供超大空间,还能为大型文物修复提供相应的吊装设备、专用通道等特殊保障。 此外,我们还计划以更恰当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文物修复的传统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让公众观看文物收藏保护的过程,恢复。

按照规划,故宫北院区将于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馆100周年之际全面竣工。 希望它不仅具有现代超大型博物馆所具有的文物研究保护、展览陈列、宣传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而且与环境充分融合,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公众。

对于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善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通过文物影像馆藏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改造,让文化资源可以利用360度全景技术、VR、AR、5G等数字技术“Live up”以线上云展、数字电影的形式实现国内外观众远程参观。 至于北院与故宫的关系,我想称之为“宫院互补”。

彰显中华文化的全球意义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称均带有“和”字。 历经时代变迁,有形的故宫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 看不见的故宫延续着中国的历史文脉,承载着民族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新时代新征程,故宫肩负新使命。

记者:文化遗产作为文明的物质载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近年来,故宫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杜海江: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必须以更广阔的胸怀,更广泛地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积极地学习借鉴世界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近年来,积极引进亚洲、欧洲、美洲的文物展览17个,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举办文物展览41个,参加境外合作机构和国内的文物展览22个文物交流中心。 交流合作,文明互鉴。 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故宫博物院先后与德国、斯洛文尼亚、韩国、越南、尼泊尔、伊朗等文化机构建立人员交流合作机制等国家,委派400余名各领域专家走出国门,在文物修复、展览策划、藏品管理、史料研究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表达,并努力将上述成果推向世界。

在加强国际文明交流互鉴方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搭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联合策划举办了7个主题展。 通过914件来自故宫的珍宝文物,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通过香港独特的国际视野和特区优势,为故宫博物院与海外文化机构搭建对话平台,进一步畅通文化交流互鉴渠道。

此外,故宫继续推进国际跨领域合作研究项目、考古发掘项目和交流展览,为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展示平台和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和外国,使故宫博物院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 是弘扬故宫、彰显中华文化全球意义的重要场所。

记者:在当今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 博物馆“云”游成为时尚,文物背后的故事触手可及,文物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未来,如何让故宫的价值在当代更加凸显?

杜海江:2019年,故宫博物院提出“四大故宫”建设体系,即“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和“活力故宫”。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力度,完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深化文明史研究,提高阐释创新能力,加快利用探索。以科技赋能文物探索。

我想强调的是,数字技术是未来文博产业发展和国家文化战略实施的核心手段。 未来,我们将继续创造更多数字成果,着力增加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充分激活故宫数字资源价值,积极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努力传播更多重视承载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符号和符号。 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努力实现“将故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旅融合引领者、中华文明接待殿堂”的“四个愿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记者: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未来,故宫将如何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杜海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时代命题,也是伟大使命。 中国故事讲给大众听。 为满足大众对故宫的文化需求,需要从大众的角度挖掘故宫建筑遗存的深刻内涵,同时促进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传播真实、可信、感性、有活力的中国声音。

故宫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肩负着真正完整地保护、负责任地传承和弘扬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未来,我们将竭尽所能,深挖故宫承载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诠释故宫的世界遗产和文物价值,创新传播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市以一种受公众欢迎的形式。 搭建起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多元便捷的沟通桥梁,努力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委员简介杜海江,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政协报》(第11版,2023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