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 开放包容的盛唐风气

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朝,唐朝的鼎盛时期——贞观到天宝年间,在这时期内,社会繁荣安和,人们也呈现出一派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特点。 盛唐指的是从贞观到天宝这一历史时期,这是唐朝的鼎盛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之一,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造中华民族更加伟大的新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黄金时代的社会风貌


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唐。秦王李世民执政后,以隋炀帝穷奢极侈、不恤百姓而身死国亡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他推行偃武修文方针,上任人唯贤,虚心求谏,健全法制,中央官员由2000余人精减为600多人。经济上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去奢省费,释放3000多名宫女,提倡节俭。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友好相处。隋末丧乱而造成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残破局面迅速改观。至贞观四年(630年),出现了物价低廉(一斗米仅四、五文铜钱),马牛遍野,外出不必带粮,夜不闭户(全国全年判死罪者仅29人)的空前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高宗即位后,在其父托孤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佐下,继续推行贞观前期的治国方略,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有贞观遗风之誉,而且大唐国威超过了太宗时代。然而,高宗体弱多病,御国大权逐渐落在精明皇后武则天的手里。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废黜其子中宗、睿宗,从后宫走上朝堂,垂浅紫色帐听政。她任用酷吏,无情反对者,以降服烈马的手段驾驭群臣。天授元年(690年),改唐为周,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选拔治国英才;设置武举,录取勇武之士;不拘一格地任用拥护她的人;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推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奖励屯田戍边;收复安西四镇,维护丝绸之路畅通;重视文化,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她实际掌权的几十年间,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作为农耕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标志的人口,从太宗、高宗之际的380万户,激增为615万户。从综合国力和人才储备等,为开元、天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被赞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杰出封建家。


青少年时代就崭露头角的临淄王李隆基,在结束武则天逊位以来近八年的混乱政局后,在名相姚崇、宋璟辅佐下,锐意革弊布新,澄清吏治,禁用珠玉锦绣,不许臣下进贡求媚。改府兵制为募兵制。重视农桑,减轻封户租税,命部分僧尼还俗生产,抑制土地兼并,招抚流民,大力开荒,兴修水利。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籍户口猛增至906.9万余户。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全面发展繁荣。据学者研究,天宝年间人均粮食多达700斤。人们普遍知书达理,三尺童子以不言文墨为耻。诗歌、书法、绘画、雕塑、乐舞等成就辉煌,全国上下呈现出歌舞升平的“盛唐气象”。京城长安,是人口逾百万的国际大都市,王维著诗曰“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大帝国。盛唐文明居世界文明前列,是世人向往的中心。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遍布海外,是盛唐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的生动体现。


二、开放包容的盛唐风气


1、开放并蓄


李唐统治者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朝廷的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掌管对外事宜,为来唐的外国使节提供食物、翻译、医疗、丧葬、赐物、封官等优惠。对其他来唐者,朝廷和地方官吏也予以照顾。难以数计的外国使节、留学生、宗、艺术家、科学家、商人和旅行者等,不畏茫茫沙碛或惊涛骇浪,潮水般地涌入大唐帝国,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些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外来文明,深受盛唐人喜爱。《旧唐书·舆服志》说: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波斯名酒三勒浆,由“貌如花”、“笑春风”的胡姬素手招客,并为客人跳胡舞助兴,生意兴隆。李白等诗人也乐往品酒赏舞,写下了不少动人诗歌。最受盛唐人欢迎的胡舞,是出自中亚的旋转如风的胡旋舞、腾跃飘逸的胡腾舞和雅妙馨香的柘枝舞。王维和岑参等诗人对高丽、天竺(今印度)的音乐和歌舞怀有浓厚兴趣。盛唐朝廷的十部乐中,就有外来的高丽、天竺、康国(中亚撒马尔罕)和安国(中亚布哈拉)四部乐。


以虚帽、翻领、襟袖窄小、条纹裤和软锦靴为特征的胡服,是盛唐男女竞穿的时髦款式。今存的盛唐墓壁画、唐三彩俑、唐诗和文献记载中,都有大量出土文物和文字数据可证。外来的小狗、马、象、犀牛、豹、鹰和鹦鹉等动物,也备受唐人宠爱。如毛茸茸的小狗,是盛唐贵妇的宠物。杨贵妃有一条“康国小狗”,颇像今天的京巴狗。盛唐人还将马、象、犀牛调教成宴会上取乐的特殊“演员”。当优美的乐声响起,舞马“奋首鼓尾,纵横应节”或“衔杯上寿”;犀象“或拜或舞”。(参见《资治通鉴》卷218)外来的沉香等香料,深得上流社会青睐。他们用香料熏衣、沐浴、除口臭、净化室内空气、建宅、抹墙、娱乐等。外来的玛瑙等珠宝,被皇帝、贵族官僚用于赏赐、服饰和家具的点缀;外来的石蜜、紫石英等,被唐玄宗君臣用于养生延年。由此可见,来自天涯海角的“舶来品”,几乎覆盖了盛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大丰富了盛唐人尤其是上流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和睦相处


外国商人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和成都等通都大邑,或开珠宝店、胡食铺、酒肆,或“举质取利”(放高利贷)。留学生进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等读书,或参加专为外国人设置的宾贡科考试,入仕为官。艺术家或在宫廷表演胡乐、胡舞,或走江湖卖艺。宗或翻译梵文佛经,或巡礼圣迹、寻师问道;或传播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旅游者饱览中华锦绣河山、风土人情,撰写游记。还有一些人,或以武功为将,或以专长待诏翰林,或为人效劳。这些外国人建宅买田,娶唐女为妻(不得带到外国),子孙相承,滞留于唐,多者数十年,有的甚至终老于唐。他们与唐人杂居,交往密切,和睦相处。早在贞观年间,已有所谓“胡着汉帽,汉着胡帽”之说。(《大唐新语·从善》)入唐日本人与唐人杂居。天长地久的共同生活,使彼此结下深情厚谊。《全唐诗》里有很多唐人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留学生、僧侣等交往的诗。在唐笔记小说中,记载有一些外国人,在弥留之际将儿女、珠宝等托付唐人,唐人不贪财色,妥善处理所委之事的故事。盛唐是中国人与世界特别是与亚洲各国人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的时代。


3、开拓创新


生逢煌煌盛世的唐人,尤其是年轻书生,都有一股奋发向上的强烈进取精神。他们渴望为明主重用,在治国平天下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说:“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后出塞》)他欲使君王成为唐尧、虞舜那样的圣贤,天下风俗淳朴。孟浩然自称“昼夜常自强”,(《书怀贻京邑同好》)与二、三友人“俱怀鸿鹄志”。(《洗然弟竹亭》)高适的志向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他们意气风发,充满活力,自强不息;或参加科举,力争金榜题名,博得一官半职,有的虽皓首穷经,失意科场数十年,布衣而死,也不后悔;或投笔从戎,仗剑去国,不畏边陲惊沙、风雪,虽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以求封妻荫子,卫国保家。总之,整个社会充满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氛围。


盛唐人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刻苦开拓创新精神。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文化中号称最难的吟诗。因痴迷吟诗,王维走入醋坛,孟浩然眉毛尽落,崔颢苦吟体瘦。盛唐人开拓创新的成就的确辉煌:三千里嘉陵江山水画一挥而就的吴道子,使山水画为之一新。他突破北齐曹仲达“曹衣出水”画风,新创“吴带当风”风格,被誉为“画圣”。与他同师习画的杨惠之,自感不如,又不甘屈居其下,毅然改攻雕塑,终成一代泰斗。王维的破墨山水,韩干的马,张萱的仕女,李白的“口吐天上文”,杜甫的“诗史”,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岑参豪放奇特的边塞诗,颜真卿雄秀独出的真书,李阳冰笔力遒劲的篆字,张旭醉后呼号疾走或以头濡墨的狂草,僧怀素“天下称独步”的草书,李龟年的歌,李暮的笛声等,都是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正是这些群星璀璨的盛唐人,不迷信权威作品,不止于前人成就,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才攀上了文化发展的众多峰巅,为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4、生死坦然


盛唐人虽还有灵魂不灭、讲究厚葬等传统观念,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提倡顺应自然、推崇薄葬的人也有很多。他们认为,与世界上一切生物一样,自古以来,有生必有死,物盛必衰,这是天道常理,所谓灵丹妙药,也无法起死回生、长生不老。儒生贾德茂自感不久人世,告诫其子说:生者气聚,死者气散,聚散是天道常理。还有人认为,没听说富贵者永远吉利,贫贱者没有凶险,在生死面前,不论富贵低贱之人,都是一样的,上天也过问不了。在这种生死观基础上,盛唐人平静地应对死生。武骑尉王羊仁墓志作者说:人活着是暂时的,死如同休息,人不需惧怕。皇宫御苑总监茹守福染病后,召集家人,宣告死期。子女环绕他哭。他制止道:人生是生物之始,死亡是其之终,终始循环,天之常道,又何必悲伤。盛唐人把死亡称为迁化、倾、不禄、终等,少有恐惧悲痛的伤感色彩。对后事的安排,也毫无忌讳,从容不迫,或自选墓地,或预筑坟茔,或打造寿木,或亲撰墓志铭,或在墓室起居。由于他们把生死看得比较客观,乐天知命,不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而嘱咐家人不要像厚葬者那样,在墓中摆设生前用品、金银珠宝,那样只能招贼盗墓、抛尸荒野,后患无穷。


5、女性风采


在开放的煌煌盛世,女性较少受封建礼教束缚,思想较为开放,行为较为自由。她们自信自强,已从初唐全身障蔽、面网垂颈的状态中走出,靓装露髻地出现在盛唐的人生舞台上,涌现出不少诗人、音乐家、舞蹈家、书法家和巧妇等,在中国妇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章。可以说,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上,武则天以后,宫廷女性参政成风,韦后、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都欲步武则天后尘,再续女人称帝的历史。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等也参与其事,尽管失败了,但也体现了女强人的风采。经济上,女性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一半,还参加女红、开店和做小生意等手工业及商业劳动。唐玄宗妃柳婕妤之妹,新创夹缬印染法。文化上,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


盛唐女性尽管尚未摆脱重视门第、聘财、婚姻前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中国传统婚姻观念的羁绊,但不少女性已开始冲破各种习惯势力的束缚,向往自主择偶的自由婚姻,也得到一些男性的理解与支持。如李林甫在大厅墙上开一横窗,每有贵族子弟拜见,便让几个女儿于窗中自选如意郎君。唐代宫女众多,玄宗时有四万。她们红颜入宫,白发而亡,能得帝宠者极少。一些勇于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宫女,或题诗红叶,投御沟漂出宫墙,寻觅知音,史载有的宫女因此获得好的归宿。在唐人传奇小说中,记载有一些少女为追求美满婚姻而不顾一切艰险甚至付出生命的动人故事。


盛唐女美,服饰讲究,富有文化底蕴。头发挽成高髻、望仙、乐游、堕马等数十种发髻,并插入簪、梳、钗、搔头、花卉和步摇等饰物。脸部化妆则有“额黄”、“黛眉”、“花钿”、“点唇”等。耳垂坠子,颈系项链,臂套手镯,手戴指轮(戒指)。也有女性自恃其美而不修饰的,如杨贵妃三姊虢国夫人,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见天子。盛唐女性的服装,通常是由衫、帔和裙组合而成。衫是短上衣。帔是披在肩上的长巾。裙的色彩、款式颇多,有所谓七破裙、九破裙之类。石榴裙最流行,杨贵妃则独爱黄裙。女性还喜好穿丈夫衣服靴衫、戎装和胡服。最令人瞩目的是,她们穿类似西方女性那样袒胸的服装,在大庭广众中,落落大方地展示独特的女性美,如《逢邻女》:“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盛唐女性化妆和服饰的丰富多彩与超前,是盛唐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情趣高雅、身心健康、珍重生命、乐观向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