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揭秘清代的请安与跪安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礼仪之争

1、请安

请安最初源自明代军礼,见诸《大明会典》。此时全国各指挥使司与卫所都普遍实行此礼,称为“屈一膝”。清代中期,该习惯在八旗以及绿营中得以延续。原本,当兵士面对上级官员应行跪拜,但由于身着盔甲,只能屈膝致敬;久而久之,即便不披甲,也以屈膝为礼,与叩首、打恭等同义,以含有问候的意涵。此外,在八旗人家及部分汉族官宦家庭,晚辈向长辈、平辈幼视长或奴仆对主人的互相见面,都需履行这个仪式,因而“屈一膝”又被称作请安。在衙门或公共场合,无论是旗人还是汉人,不论身份,都必须遵循打恭礼,而非请安。

男子执行请安的姿势是:首先保持端正姿态,如“立正”,然后迈左腿前进,左手扶持膝盖,右手垂下自然,再次半跪于地,并略停片刻;眼神平视,不许低头、高头或歪斜;双肩保持平衡,不可弯腰或偏移腿部间距,确保左腿自然伸展。

女子则与男子相同,只是动作幅度更小,同时双手扶持左侧膝盖,而右手并不完全垂下。

2、跪安

"跪安"这一体统行为主要在皇宫和宗室家庭中进行。皇帝除了日常召见军机大臣外,还会私密召见某些高级官员,这种形式不同于正式朝会,因此这些官员并未必要向皇帝行叩头之礼。

召见流程如下:首先由内奏事处登记,然后由太监安排至某日第几起。这通常发生在天尚未亮时分,即早餐后由绿头签标示。若合并召见(如与军机大臣一起),太监将退出殿堂。一旦指定的官员到达暖阁门口,由太监掀开帘幕让其进入,一旁退至殿外待命。

这位官员入内后,将站立表达:“臣(某人)恭呈皇上的圣谕。”随后,他们将进行跪拜及起立,然后缓步前往皇帝前方,在红边白心毡垫上肃然坐定开始奏对。当奏完毕,被告知离去时,他们将起身再次向皇帝施以深鞠三躬表示感谢。如果需要表达谢意,则在地点稍微低头一躬表示赞赏;若说错了话,则摘下帽子轻触地面一次作为认错的象征。而每当晨昏定省或者接触情爱亲近者时,其进出也需经历同样的过程——先向对方施加尊敬,再退去亦如此。

对于太监启奏重要事项给予最高尊贵者的请求,以及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的晚辈面对长辈、奴仆对主人的互相交往,都必须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服从和尊重。

关于具体姿势方面,“蹴踞”、“肃立”、“三叩九拜”的规矩仍旧适用,但具体细节有些许差异。在清代后妃以下的人物,如公主、二品以上女眷以及品阶高显人物,如果穿戴朝服或吉服,便要依照严格规定下的仪节来完成六个动作、一百零八个鞠躬,或其他类似的繁复舞台活动。而对于那些只须穿戴朝服且不戴冠冑的人来说,如果是在正式场合,则跟男性一样要做完整套吊带四十九颗金钉子的匾额勾勒形状。但如果他们选择戴着钿子,那么就不能再做任何鞠躬动作,只需用右手扶住两把翅毛发丝状饰品即可。这要求很严格,每一个动作都有详尽说明,比如:

“肃”

“肃立”

“三叩”

每一个都是特定的姿态,其中包括:

站直。

慢慢地下跌。

慢慢起来回到原来的状态。

要求非常严格,不可以弯腰也不可以低头,而且应该保持身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