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全的书中中国人又何以独具武侠癖
中国历史最全的书中,为什么说中国人独具“武侠癖”?探索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江湖文化的深厚沉淀和武侠故事的英雄传统入手。中国人对武侠小说的热爱不仅限于国内,更是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好评和成功。要解释这种偏爱,我们必须回溯到江湖文化中的“侠”精神。
在儒家文化中,英雄往往被视为忠义之士,而在江湖文化中,则有着不同的定义。江湖中的英雄不是那些拿俸禄的人,他们更多的是游离体制外、凭借实力生存的人物,如宋江、晁盖等,这些人物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机会和财富。
文学史上,英雄与豪侠被明确区分开来,前者代表正统规则下的行为,而后者则是体制外的非正式规则下的行径。然而,“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说法似乎混淆了这两者的界限,其实,它只是指出豪侠可以转化为英雄,只要他们放弃非正式规则并皈依合法正统,就能成为社会上的领导者。
一些人认为国民对武侠的崇拜是对暴力的追求,但这种观点并不准确。秦始皇、成吉思汗、李世民这些建立制度的人物,与武侠无关,他们都是通过合法手段实现权力的掌握,不属于体制外的豪侠。
真正理解中国人“武侠癖”的原因,我们需要看到其根植于江湖文化之中的意义。在这里,“武”代表的是技能或力量,“侠”则代表的是一种游离体制外生活方式。这类人物通常不受官方认可,但却受到广泛欢迎,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维持着一种秩序,即使是在一个看似缺乏秩序的地方。
儒教传统中的偶像是忠义之士,而在江湖传统中,是那些拥有勇气和道德感但又不受约束的小人物。这一群体包括那些食不果腹、风餐露宿流浪人的底层百姓,以及那些既有模样又精通拳脚功夫、讲究义气而且名声远扬的大腕们。此种情况下,对于这些小人物来说,追随某个大腕,就是一种白日梦,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与自我解脱。
总结来说,中国人对“武侐癖”的偏爱源自于对深度参与到非正式规则世界(即所谓“江湖”) 的渴望以及对于自由独立生活方式的一种向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影视作品中,都能够找到这样一个虚构出来的情境,让人们暂时逃脱现实生活,为自己编织一个更加辉煌夺目的未来。而这样的情境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的真空,使得对于任何形式的事物都充满了需求,从而形成了一条不可阻挡趋势:只要社会结构松懈,那么关于虚幻事物(如《鹿鼎记》这样的故事)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