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华罗庚给总理的特殊请求改名换姓求职信
2006年4月5日,笔者在北京市昌平区拜访了收藏家刘平起,他的物品中有一封华罗庚致周恩来的信,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这封信是华罗庚于1967年在武汉东湖招待处写的,信笺上印有毛主席语录。全信内容如下:
尊敬的周总理,
我写这封信,是以万分迫切的心情恳求您批准上海科司关于我的工作安排。我希望能够参与到他们统筹方法的宣传推广工作中。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首先,我计划破除知识私有的壁垒,将科学之法普及给群众。在共同学习过程中,我希望能建立一些工人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可以灵活运用统筹方法。我将作为他们的助手和学生,与他们一起准备讲稿,并在普及基础上共同提高。
接下来,我们计划先在上海开始这一工作,然后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我们会准备一系列“平话”,并根据需要提供给群众,同时搜集资料,以便教学改革。
生活方面,我请求允许我住简朴环境,一椅、一桌、一床、一灯即可。我也希望能够改名换姓,从而更好地投身于此项工作。
总之,我认为为了明年的生产发展,此项工作必须尽早开始,在上海进行条件较为优越。
如果能以我的一生为伟大的思想做出贡献,那将是我最大的满足。敬礼!
华罗庚
笔者询问这封信如何流入刘平起的手中,得知他是在北京南城柳村的一次捡破烂活动中发现这封手迹丰富、文字独特的史料。这表明,即使是在那个动荡年代,也有宝贵财富隐藏其中等待被发现。此外,这封信似乎与《周恩来年谱》中的某些记录存在差异,使笔者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更多疑问:为什么没有具体日期?华罗庚去了武汉做什么?以及,如果周恩来确实看过这封信,为何没有留下任何回应?
这些问题都让人深感困惑,但它们也反映出了那个特殊时代科学家的生存状况和科研挑战,以及华罗庚不懈追求研究权利的心志。他愿意成为助手和学生,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数学统筹方法,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不惜改变身份,只为了能够继续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这样的精神令人钦佩,是对一代宗师和楷模的一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