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讲一个历史故事赵括的纸上谈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上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络,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肯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部队吸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立即派廉颇带领二十多万雄师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立即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碉堡,深挖壕沟,与远来的秦军僵持准备作持久抵御的计划。
几回三番向赵军挑战,但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当时,有人议论说:“要是让年青力强的赵括带兵,那就更好。”于是,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小时候爱学兵法,用兵之道头头是道,却自觉得全国无敌,不放在眼里。
听信这些议论后,趋于任命他为新任大司马,并命令他取代廉颇接替指挥长平之战。但蔺相如劝阻称:“只懂读父亲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做大司马。”然而,他还是被任命为新的大司马,并且得到了四十万大车声势浩大的部队。他决定迎击所有来犯之敌并追击败退敌人至尽杀绝,但他的策略遭到了范雎反间计破坏,被迫与四十万大车再次陷入重围,最终因粮草短缺、援军未至而失败,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在这场战争中,由于纸面上的谈论胜过实际战斗经验,使得一支曾经庞大的力量因为缺乏实际战斗经验和领导能力最终崩溃。此事传为历史教训,对后世提醒人们实践胜过理论、勇气胜过智谋。而这个故事,也对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启示:仅凭理论知识并不足以解决复杂的问题,更不要说是在紧张激烈的情况下;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和真实经验,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人物往往都是那些能够既懂得理论,又能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直觉来指导行动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