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森阳一与夏目漱石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20世纪,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经常被视为国家的命运,而忽略了伦理的问题。这一现象在“世界史”和“日本史”的叙述中尤为明显。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小森阳一曾探讨过这一点。
夏目漱石,一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日本人,在伦敦亲身体验了当时称霸世界的大英帝国。在他的《文学论》的序言中,他意识到了汉学里的文学与英语里的文学之间决定性的差异,这促使他深入探究文学本质。对于夏目漱石来说,对文学认识与对世界认识的转变是紧密相连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汉学是指以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为基础的一门学问,它虽然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衰败,但依然流传不衰。在清朝建立之前的训诂考证学,以及儒学,都被视作核心知识来对待。相比之下,英语作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开启口岸,并在1877年成为大英帝国吞并印度后流行于印度帝国的一种语言,也成为了美国独立后,与英国并肩而立,迫使日本开放口岸的“世界”语言。
从“帝国时代”到“帝国主义时代”,全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在这转变中,被称作“清国文化圈”的日本,在日清战争中虽取得胜利,却不得不让步,以求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此时,一名男性官费留学生夏目金之助来到了伦敦,这个决定性地改变了他的生活经历。他思考同物异质性,同时也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置于另一端进行思考。
区别19世纪和20世纪,是基于新生的东西作为起始标志,在西欧教义共同性的内化过程中,以百年为单位进行时间记载。“世纪末”这个概念本身,只是我们采纳西方历法内化证明。日本使用的是天皇年号来区分不同的纪年的方式。19世纪末那一年是明治三十三年,而20世纪第一年的明治三十四年,它们是一直连接着,没有什么终结观念。而夏目金之助恰好出生在明治维新的前一年,他是一个拥有自己时间意识的人类这样的男人,对用“20世纪”时间节点理解“世界”,展现了一种批判态度,同时也持有批判态度对于自己的闭锁时间意识。
小森阳一认为,即便是在21世纪,我们对于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仍旧需要批判,因为我们的今天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过去所创造出的结构。他还提到,就像蒸汽机车代表了19至20 世紀間「文明」的见解一样,当代社会中的铁栅栏代表了当下的文明状态。不过,小森阳一并不完全否定这些发展,他只是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更好的未来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