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森阳一与夏目漱石共话中国通史的百年变迁
在20世纪,我们习惯于将个人融入国家和世界的历史叙述之中,遮蔽了那些应被追究的伦理问题。这一隐蔽工作,在讲述世界史和日本史时尤为明显。作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的小森阳一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转折期,一位名叫夏目金之助的人物来到了伦敦,这座曾经被称为“大英帝国”的城市。在那里,他体验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并在思考自己人生经历时,特别是在撰写《文学论序言》时,对汉学与英语文学之间差异有了深刻认识。他决定对文学本质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他来说,文学认识与对世界认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汉学”是指以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为基础的一种学问,即便它的地位发生变化,但仍然流传不衰。清朝建立前夕,这种训诂考证学曾被日本作为核心对待,而儒学也是基于这种背景下的知识体系。相比之下,英语则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成为西方列强开启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语言,它也成为了大约百年前,与英国并肩独立并迫使日本开放口岸的大国之一——美国流行的一种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时代”转变成了“帝国主义时代”,我们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属于“清国文化圈”的日本,在日清战争中虽然取得胜利,但由于三国干涉而不得不作出让步。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一名赴大英首都伦敦留学生夏目金之助开始思考同一种东西(即文学)的异质性,同时也考虑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构建国家身份的问题。
我们通常用西方历法来划分时间,每个世纪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但对于日本来说,其历法是以天皇年号区分,所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并不代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而是一个连续过程。在这段连续过程中,夏目金之助是一位拥有自己的时间意识的人,他持有批判性的观念,不仅对西方历史作为普适时间观念,而且对明治维新期间封闭式时间意识也有所批判。
当然,要理解21世纪人们对于当代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的批判,也需要参考漱石提出的两重化现象动态。这一点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过去,以便更好地面向未来。
再次回到火车这个主题上,无论是从工业化角度还是从交通工具发展角度看,“蒸汽机车”代表了19至20世纪文明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在这个阶段,“蒸汽机车”通过运输大量商品,使得产业资本主义能够扩展其影响力,并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商品市场的形成。而铁路网络完成后,又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地区间信息流通,从而缩短距离带来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现代社会如何利用铁栅栏限制自由,以及人们如何在这些限制中求存的问题值得关注。
总结一下,用火车象征现代文明意味着承认其影响力的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自由是否真正得到尊重。而且,就像漱石笔下的画家那样,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背后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