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森阳一与夏目漱石共话世界历史第4集中的人物
在探索“20世纪”这一时期的历史时,我们常常将个人视为国家和世界的一部分,忽略了伦理问题。这一隐蔽工作在讲述“世界史”和“日本史”的故事中尤为明显。
19世纪末,夏目金之助来到伦敦,这座被称为大英帝国的首都。他的经历虽然偶然,但对他人生至关重要。在《文学论》的序言中,他意识到了汉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根本差异,这促使他深入探究文学本质。对于夏目金之助来说,对文学的认识与对世界的认识紧密相连。
所谓汉学,是指中国以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的学问,它传统上支配亚洲各地,即便其影响力发生变化,汉学仍旧盛行。在近代,由于西方列强侵略而衰败之前清朝确立下的训诂考证学,以及把自己置于“帝国”文化圈内核心位置对待日本作为儒家的主要传承者,也是属于汉学范畴。
相比之下,英语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成为西方列强迫使清朝开放口岸,而1877年它成为了大英帝国吞并印度后流行语言之一,与美国一起流通,它也是英国独立后的全球性语言。随着从“帝国时代”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曾属于清国文化圈但日清战争中获得胜利却因三国干涉不得不让步的日本派遣赴伦敦留学生夏目金之助,在不断崩溃国际体验中思考同物异质性的问题,同时也考虑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构建国家身份的问题。
区分19世纪和20世纪通常基于西欧教会共同性的时间标记,以百年为单位计算。但是对于日本来说,其历法以天皇年号区分,因此不存在什么终结观念。夏目金之助恰逢明治维新的前一年,他是一个拥有自己时间意识的人。他持批判态度看待用20世纪时间节点认识世界,并且批评了自己的闭锁时间意识。
漱石在言说的过程中体现出两重化动态,大概也是我们21世纪健在时对于当下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的批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