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森阳一夏目漱石与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背诵秘籍
在20世纪,我们习惯于将个人融入国家和世界的框架之中,从而掩盖了伦理问题。这一隐蔽工作,在讲述世界史和日本史时尤为明显。作为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的小森阳一,深刻地反思了这一点。
让我们回顾一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那时候,一位名叫夏目金之助的日本人来到了伦敦,这座被称为“大英帝国”首都的地方。在这个时代,英国是全球统治者的象征。夏目金之助对此有着亲身体验,他在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时,将这次经历视作重要的一环。在伦敦,他构想了《文学论》的序言,并意识到了汉学与英语文学之间决定性的差异。这促使他下决心进行文学本体论的彻底探究。对于夏目金之助来说,对文学认识与对世界认识的转变紧密相连。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汉学”,是一种以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为基础的学问,它曾经支配亚洲许多地区,但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而衰败。此前,清朝确立了一套训诂考证学,而儒学则是基于这种传统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的一门学问,与西方列强接触后,日本也开始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儒家思想。
相比之下,英语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由西方力量迫使清朝开放口岸,然后在1877年成为大英帝国吞并印度帝国后的流行语言,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后,与英国并肩站立,并迫使日本开放口岸的一种语言。“世界”的构图从“帝国时代”转向“帝国主义时代”,在这一巨大的转变中,“曾属于‘帝国’”的‘清国’文化圈内的日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三国干涉,不得不做出让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夏目的留学生前往伦敦,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英文来理解更广阔的地球。
本质上区分19世纪和20世纪,只不过是以它们各自不同形式存在的一个标志。在西欧教会共同性里,是以百年为单位计年的。而我们现在看待这些事情,却只看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时间节点上的变化。如果说19世纪末就是明治三十三年,那么20世纪初就是明治三十四年,它们是连续不断,没有任何结束或终结。一位拥有自己时间意识的人,就像夏目金之一样,对于用“20世纪”时间节点来认识“世界”,表现出了批判态度。他同时也对明治时代的心态持批判态度,因为他知道自己生活在19 世紀與 21世紀 之間 的 “ 明治 ” 時代,並且漱石 在他的講話 中 展現 出 了 兩重化 現象 的 動態,這種 動態 也 成為 我們 對當下的 歷史意識 和 時間意識 的 批判。
第二节:“蒸汽”机车时代
就如同西洋没有蒸汽机车一样、日本更没有。这是漱石本人对于小说界新运动发出的宣言。他为了推出俳句式小说而写了《草枕》,就在这篇小说快要结束的地方,有一个画师突然谈起了自己的20世纪观念。他从古井温泉出发,用江船顺流而下直至停车场刚到达,就讲起了火车及其代表意义。我们被拽进现实世界,看见火车的地方,就是现实世界。像火车这样能代表现代文明的事物怕是不多见。把几百人一起塞进一个箱子里轰然奔跑,没有商量,每个人的速度拉到同一停车场,都承受过蒸汽恩泽的人们,以相同速度达到目的地。这就是现代文明,让每个人有多少平米地方,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就在这里居住,这就是现代文明。但同时,还有一道铁栅栏围绕着这些平米地方发出的是禁止进入的声音,这就是当下的文明。不管栅栏外边可以自由支配,也只能看到铁栅栏里的国民日夜啃咬、咆哮着。
画师讲到的因为蒸气恩惠开动的火车,其实代表的是一种关于20世纪文明观念。如果将近代化=文明,最重要要素即产业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市场的话,那么这两者成为可能的是蒸汽机车一般来说产业资本主义伴随瓦特等发动机中的蒸气引擎发展起来。如果限定工业化、机械化进行产业资本主义走上舞台,在1830年英国曼彻斯特通往利物浦铁路铺设完毕,此后的二十年内国内铁路网基本建成 铁路连接首都伦敦与产业城市曼彻斯特及港口城市利物浦,“火車”最初用于搬运由工业化生产出来商品,而非优先考虑人类乘坐。而作为岛国英国,从港口城市出发利用螺旋桨舰船运送商品,再从殖民地或其他国家运回原材料食品等商品,即形成了一种能够支配七大洋的大英帝国利用螺旋桨舰船运送商品再回到国内。她这样打造了一张全面的国际市场,同时提升海军实力以军事霸权支配整个地球这是19世紀的事情 “沐浴水蒸气恩泽”的 文明 把 世界均质化、同质化、均一化,把所有差异消解掉 英国の铁路网完备,使都市和地方间差别包括食品差价消解直至风气信息差别消失 到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由 蒸汽機車 航海器械力造就 英语成為流通語言の「World」的规模大小 这 就 是 大不列颠制御下的 和平時代 这 就 是 十九世紀
最后,小森阳一提醒我们,当我们追溯历史时,要注意不要忽视那些隐藏在表面以下的问题,比如民族身份、个性尊严等。当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当我们的历史变得越来越长远,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去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了解,更要深入其核心,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背诵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