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小森阳一在朝代歌诵读中与夏目漱石重逢的二十一世纪

一、从“帝国时代”到“帝国主义”

19世纪末,日本留学生夏目金之助来到了伦敦,他的经历成为了他人生思考的重要节点。在伦敦,他意识到了文学本体论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对世界认识转换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汉学是指以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为基础的一种学问,它曾被中国作为支配亚洲其他地区的手段,但随着西方列强侵略而衰败。在近代,日本作为核心国家,将儒学视为与汉学并行不悖的学问。

与此相对应的是英语,它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成为大英帝国吞并印度后的流行语言,也是美国独立后与英国平起平坐,迫使日本开放口岸的一种语言。世界的构图从“帝国时代”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曾属于清国文化圈但日清战争中胜利却不得不让步的日本派遣了一名官费留学生夏目金之助到伦敦。这名男子正是在不断崩溃国际性体验中思考同物异质性的问题,同时也考虑德国民族主义文学。

二、“蒸汽”机车时代

漱石对于20世纪观点有自己的看法,在小说界推出新运动时,他宣称没有蒸汽机车也没有火车,而他的《草枕》将近结尾处描绘了一个20世纪景象,从古井温泉出发乘坐江船顺流而下直至停车场,然后画师讲述了他的20世纪观点。他提到火车代表了20世纪文明,是一种能够承载几百人的交通工具,不顾个人意愿只为了搬运货物和人。这种轻视个人特性的东西只有火车可以做到。

火车代表了工业化和机械化产业资本主义,以及世界市场扩张。铁路连接首都和产业城市,为商品搬运提供手段,而非优先考虑人类乘坐。此外,“蒸汽船”的力量造就了英语成为全球流通语言,使得都市和地方差别消解,最终形成均质化社会。

三、自由平等博爱理念

法国大革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理念,这些价值观结合土地私有制产生了个人主义,并构建契约社会。但这一契约很快被国家意志所抑压,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个人的自由。而这些思想驱动资本扩张和国家间冲突,最终导致列强之间爆发战争。这就是基于私有制建立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