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森阳一与夏目漱石共赏二十一世纪世界历史纪录片资源
在我们追溯的“20世纪”中,个人往往被归入国家或世界的名义之下,这掩盖了伦理性应当被探讨的问题。这一隐蔽工作,在讲述“世界史”和“日本史”的故事时尤为明显。
一、从“帝国时代”到“帝国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叫做夏目金之助的日本人来到了大英帝国首都伦敦。在这个曾经称霸世界的帝国的心脏城市,他亲身体验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文学论》的序言中,他对比汉学里的文学与英语里的文学意识到的决定性的差异,使他决心深入探究文学本质。对于夏目金之助来说,对于文学认识与对世界认识之间关系紧密相连。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汉学,是指支配亚洲各地的中国用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的一种学问,即使其支配民族地位发生变化,但汉学仍然流传不衰。清朝建立前夕,作为核心的儒学均是围绕着汉字、汉文书写知识遗产进行考证训诂学。而英语,则是在1840年西方以武力迫使清朝开放口岸,并在1877年成为大英帝国吞并印度后流行起来,它也是美国独立后,与英国并肩而立,并迫使日本开放口岸的一种全球语言。
二、“蒸汽机车”的时代
漱石有意推动俳句式小说体裁,在《草枕》中将近结尾处,以火车为题讲述了他的20世纪观。他提到火车代表了20世纪文明,用以象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从古井温泉出发,乘坐江船顺水而下抵达停车场刚至,那画师就谈论他的20世纪观。他提到火车是能代表这一文明的事物,没有商量把几百人塞进一个箱子里轰然奔跑,没有个人自由,被塞的人们以同样的速度拉向同一停车场承受蒸汽恩泽。
漱石通过这段描述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匆忙生活以及人们对于个人自由权利的忽视。他认为这正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蒸气发动机开启铁路建设,使得产业资本主义走上舞台,同时也促成了产业和市场全球化,而英语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交流媒介。此刻,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不同的历史视角审视我们的现实,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