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考题精解舌战群儒的智慧传说

初中历史考题精解:舌战群儒的智慧传说

曹操兵力强大,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 刘琦(刘表长子)会合。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以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外交场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更是敏捷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之师强”有力的佐证!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阵营中,对于曹操百万雄兵压境,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易事!且看诸葛亮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胜利?

第一个上来发难的是东吴谋士之一张昭,这个人是孙策手下的老臣,当时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这个人物在东吴的地位!

张昭发难尖刻而锋芒毕露,如疾风骤雨一般向孔明袭来!他试探性地提出:“我听闻您曾自比管仲乐毅,是这样的吗?”孔明沉着应答,将话锋接了个正着:“这是小人的过分谦逊。”

第二回合:张昭接着发难:“您曾自比管仲乐毅,那么您的言行相违乎?管仲帮助桓公霸占天下,而乐毅扶持弱燕并攻伐齐七十余城。您却草庐之中笑傲风月,现在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我主未能独立之前已经横行半壁江山,您却让他们仰望,您如同童蒙抱起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将败坏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待命。”孔明反驳道:“我主先前虽被迫屯军江夏,但未尝坐观其变。我们不是像您说的那样毫无准备,只不过我们的行动方式不同。而且,我主并非抚养孺子,而是在困难环境下尽力存活。”

第三回合:张昭又继续挑衅:“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您的计划失败连连?当阳之败,你们只身逃跑,没有留下来保护民众。你这种行为怎么能称作仁义呢?”孔明冷静分析道:“当阳之败,我们确实失去了数十万义军,但那是我不得已采取的手段。在混乱之际,我们无法照顾每一个人,所以只能选择离开。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仁心,只是在极端情况下做出了艰苦决定。”

三个回合结束后,孔明稳固了自己的立场,同时也展现了他的高超口才和深厚学识,最终打破了所有人的预期,让大家都对他的能力刮目相看。此情此景,可谓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较量,其中每一个字,每句话,都充满了深远意义,为历史书页增添了一抹生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