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故事中的老师也需具备从业资格证

古代教师的选拔与现代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尽管西周时期就有“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表明了当时对教师的尊重,但在古代要成为一名教师并非像现代一样需要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从业资格。

直到东汉时期,中国才出现了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即太常主持的考试。想要成为太学博士,就必须通过这样的考核。此外,对于已经任职的教师,还会有一系列规定,如年龄不小于50岁、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等,这些都体现出古代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经验要求较为严格。

唐朝时期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官学制度,其中包括小学和大学,以及综合性学校和专科学校。对于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在内的学官,也实行定期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小考,每三年至五年进行一次大考。这次考核内容主要是业务能力、品德以及教学效果,并根据其结果分为九个等级,其中授课数量也是评定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宋朝期间,除了公办学校之外,还出现了私立书院,这些书院流行到了繁荣阶段。但即便如此,要想担任公办学校中的老师,也依然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在宋熙宁八年的“教官试”中,由于过于严格,只有53位教授能够通过,而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对教师岗位竞争力的要求极高。

明朝则进一步将教学成绩与升学率挂钩。在明朝,对教育管理人员及老师不仅要完成一般国家公务员的一般工作还要关注他们所培养学生参加乡试取得好的成绩。如果能培养9名学生进入乡试中举,那么教授就可以获得升迁机会。这一制度体现出明朝更强调的是实际成效而非单纯的人文素养或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