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云变幻丘吉尔失势背后的历史迷雾
在二战胜利的旋风中,丘吉尔的政治命运如同一场意想不到的逆转。众人皆疑其为何不能再次执掌英镑国政,而现实与他的自信背道而驰。然而,这并非难以理解之事。
战后,丘吉尔不仅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赞誉,被视为拯救国家、甚至是世界的大英雄,但在国内,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并不意味着他个人的声望不足,因为他当时领导的是一个战争期间临时组建的政府,解散进行选举乃是必然之举。此外,可以说丘吉尔被他的保守党背景所限制。
首先,我们需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在上议院中,更像是一个“退休基地”,大部分议员通过世袭或封爵产生,因此真正代表议会的是由普选产生下议院。因此,只有在下议院选举中占据多数才能组阁上台执政,而内阁首相则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竞选休战”便实施,即使用现有的人和政党来治理国家。当时英国基本上就是各政党联合治理。但战争结束后,这种联合政府自然会遭到反对,即使普通民众也要求重新进行形式上的投票权,而不是“预定”。
实际上,在重新选举中,无论是丘吉尔所属的保守党还是他个人都充满信心,因为他作为带领国家走出困境、带领世界走出战争的人,是无可争辩的大IP。他自身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当时保守党也是这么做的,他们展开各种宣传活动。然而结果竟然连军队中的士兵也有投票反对保守党,不管是丘吉尔本人还是国内外媒体,都感到震惊。
但这个结果其实也不难解读。在急待重生、修复社会基础的问题面前的英国民众看来,工党胜利意味着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而不是只顾经济发展,还要兼顾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等等。而保守党显然不符合这些期待。丘吉尔虽然属于保守党,但更多地只是名义上的,从个人主张来讲,他更接近于该派系主张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