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唇亡齿寒的典故真实反映了权力失衡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春秋时期,晋献公为了扩大实力和领土,便找到了借口,说邻国虢国经常侵扰晋国的边界,因此要发兵攻灭虢国。然而,这条路线必须通过另一个国家虞地才能通行。面对这一问题,晋献公询问他的大臣们如何才能顺利通过虞地。大夫荀息提出了一个计策,他说:“虞国的君主是个贪图小利、眼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给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必定会答应借道。”虽然晋献公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采纳了荀息的建议。

当美玉宝马被送到虞国君手中,那位君主顿时心花怒放,立即同意了借道。这一消息传达给了宫之奇这个大夫,他急忙阻止:“不可以,不可以!我们与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如果他们灭亡,我们也难保自己。古话有云:‘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难以保全啊!不能让这条道路落入敌手!”但是,当虞公听闻此事后,却坚持认为,“人家是大大的晋国,现在特意赠送美玉宝马与我等结为朋友,我怎能不借给他们走?”宫之奇叹气而去,因为他预感着自己的国家日子无多。

果然,经过了这样的“友好”,随后的战事发展便如同预言一般:晋军利用这条道路成功攻破了虚弱的防御,最终消灭了 虢 国,并且抓捕并杀害了亲自迎接他们的大司空。这段历史记载见于《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正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化而来的,它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双方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情形。在这种关系下,一方损失,即使另一方尝试保护,也很可能遭受损失,从而共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