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唇亡齿寒的典故犹如明镜反照历久弥新
春秋时期,晋献公觊觎扩大国力与领土,便借口虢国频繁侵扰晋境,计划发兵灭之。然而,这一军事行动必须通过中间的虞国。面对这一难题,晋献公询问左右的大臣。大夫荀息提出一个计策:“虞国君主贪图小利,不足以观远,其美玉宝马若赠之于他,他必不敢拒绝。”荀息此言透露出深意:“唇齿相依之虢、虞两国,如今你要毁其唇,那牙齿自寒。”
果然,当荀息将这珍贵礼物送至虞君之前,后者欣喜若狂,并立即答应了借道请求。一位名宫之奇的虞大夫听闻此事后急忙阻止:“我们与邻近的唇齿相依之国家是互为命运所系,我们有何需彼此?万一对方遭遇危机,我们岂能独存?”他引用成语“唇亡齿寒”,警告说,“无嘴唇,则牙也难保”。
然而,无论宫之奇如何劝说,虚伪而贪婪的虞公决定放弃理智,最终导致了家族的离散。而随后的历史证明,这个预言是正确无误:在《左传·僖公五年》记载下,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先是消灭了被逼入绝境的小小邻友,然后又将迎接他们来的人抓捕并除掉。最终,在那场战役中失去了生命和国家。
故事中的成语“唇亡齿寒”便是用来形容这种紧密关系中的相互依赖,以及当其中之一倒下时,对方也会受到影响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