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揭秘教育历史朝代歌速读挑战 - 十天内掌握七年级全书

1958年夏,中国大地上突然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学,数量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不了。河南省一直在全国前沿狂奔,先是地区办大学,然后是县、公社一个一个地跟进。河北徐水县被誉为“跃进规划如诗”,不仅设立了一个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红专大学。这类大学是如何运作的呢?徐水和山西平遥的综合大学,是将当地中学挂上大学名号,让中学老师变成教授,再加上一些老农作为“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不过原来教研组变成了系。

相比之下,公社里的红专大学更热闹。当时河南遂平卫星人民公社的红专综合大学曾经上了报纸,这里不得不特别介绍一下。这个学校有10个系,共有529名学员,其中包括学习党政策和基本知识的党史系、工业系统、农业系统等多个专业。学生们还参与了各种文化活动,如歌曲演唱、戏剧表演,并且在田间进行表演。此外,还有一些科学技术研究系,他们打破书本教条,不断尝试新事物,比如用芝麻替代化肥种植,一亩土地产出100斤以上的大豆。

城里的洋大也展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武汉大学物理系中,有3个专业突然增加到9个专业,有些新专业连教师都没有,就找来成绩好又特别红的小生当教研组长。而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群学生(加上青年教师)仅35天就写出了78万字的《中国文学史》,生物系40天编出了《河北省植物志》。

此外还有其他高校也纷纷放卫星:北师大的新闻传播学院编写了一系列巨著;清华大學几个月内出版95部教材与专著;而武汉大學物理学科则成立攻关小组,要在短时间内建立新的世界级物理体系。一时间,“科学研究”的火炬传遍整个教育界,由学生参与产生的大量“科研论文”甚至发表在今日仍列入核心期刊上的学术杂志中,用今天的话来说,其科研成果实现了飞跃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