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揭秘教育初中历史内容一网打尽十天速学全书

1958年夏,中国大地上突然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学,数量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不了。河南省一直在全国前沿狂奔,先是地区办大学,然后是县、公社一个一个地跟进。河北徐水县被誉为“跃进规划如诗”,不仅设立了一个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红专大学。这类大学是如何运作的呢?徐水和山西平遥的综合大学,是将当地中学挂上大学标识,让中学老师变成教授,再加上一些老农作为“土专家”,教室原封不动,只不过原来教研组变成了系。

相比之下,公社里的热闹程度更胜一筹。在河南遂平卫星人民公社的红专综合大学中,有10个系共计529名学员,这10个系分别包括党政策与基本知识、炼钢铁机械电气、农业基础知识、高产作物种植、财务管理、歌曲戏剧音乐演出、卫生保健防疫接生等专业。此外,还有科学技术研究系学习气象土壤作物栽培病害虫防治品种杂交等内容,以及林业文化政法等多样化课程。

这所学校使用的是民房作为校舍,由各生产队选拔出的青年学生担任教授,其中部分甚至连字都不识,但群众推举而来,被称为能人;还有些洋教授,就是原来的小学教师。教学方式采用了土洋结合,即当土教授讲不到的时候,就由洋教授补充,而土教授则在旁边操作。

据报道,这所学校也有显著成果,如工业系学会开拖拉机锅驼机;文艺系编写了许多快板快书相声戏剧,如《排山倒海》、《幸福灯》、《姑娘们的心》等;政史部学会如何批判扫除对跃进有抵触情绪的人和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科学技术研究系,他们打破书本教条,一亩芝麻可以用100斤化肥(极限30斤),甚至进行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嫁接实验,比如槐草插稻子红芋插南瓜蓖麻插芝麻等。

城市里的正规高校也不甘落后,如武汉大学物理系,在1958年猛然增加到9个专业,有些新专业连教师都没有,就找出身好又特别红的大学生当教研组长。即便科研成果,也呈现出快速多发的情况,比如北京大學中文學生和青年師資僅35天就寫出了78萬字《中國文學史》,生物學專業40天就編出了《河北省植物志》。其他學校也紛紛效仿,大力追赶這波科技創新浪潮。在這個過程中,由學生參與產生的大量科研論文,也陸續發表在今天仍列入核心期刊名錄上的學術雜誌上,用今天的话来说,這次科研成果數量实现了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