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细数龙文化来龙去脉哪个朝代最强盛的物品考察

细数龙文化的兴衰:哪个朝代最强盛的物品考察

在中国,龙不仅是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关于龙的记载和研究源远流长,而中国考古发现中的龙,不仅揭开了龙神秘面纱,更展示了实物形态,为解答学界关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据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在距今8000—3000年间,包括夏商时期,无论是在长江、黄河流域还是北方其他地区,都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龙形象被发现。

在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最早发现“龙”的地点之一,是一条19.7米长、1.8—2米宽的大型堆塑。这座巨大的红褐色砾石堆塑位于聚落中心广场上,其头部朝东南,尾部朝西北,与居民房址方向一致,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把龍當做保护神或祖先加以崇拜和祭祀。

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大型聚落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件猪首 dragon 形象(约8000—7500年),以及另一件猪龍形象出现在赵宝沟文化的一件矮腹陶罐上。此外,还有红山文化玉龍等遗物,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北方地区是中国龍文化发源地观点。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有类似的发现,如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塑 龙 和湖北黄梅焦墩的大溪文化卵石摆塑 龙。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一组蚌塑图形,其中第一组为一 dragon 一虎;第二组是 dragon、虎、鹿和蜘蛛等;第三组图形有虎和人骑 dragon,人跨骑于 dragon 身上,双手一前一后,极富动感。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古墓中出土有六只朱绘蟠 dragon 纹陶盘。这些彩绘 dragon 盘上的蟠 dragon 龍体蛇形,以3节实心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用绿松石片镶眼眶内置圆饼状白玉睛目生动。绿松石造出的“dragon”由2000余片绿松片组成,每片边长仅0.2—0.9厘米,可见其精细程度。

商代晚期,“dragon”主要以青铜器及玉质礼器为载体,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尊壶及玉 “dragon” 等。而到了周代及其以后,“dragon”的表现更加普遍,从建筑到墓葬,再到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方面都可见其踪影,并且逐渐成为皇权立国的象征。在两汉时期,“dragon”定型并成为皇权与民间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用来显示尊贵,以及喜庆欢聚活动如舞 “dragon”,划 “Dragon Boat”。

总而言之,从考古数据看,“China Dragon”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它不仅反映了原始先民对自然力量崇拜的心理状态,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天人合一。而这份价值观正是多千年的传统基因所承载,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此外,这些不同的地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而丰富多彩的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精神世界,即“China 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