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手后让对方心痛的话犹如党锢之祸绵长170年
东汉末年,官僚与士人强烈要求变革。他们认为宦官地位低微无德,无行于宦官任内更是丢脸;外戚掌控皇权,起用亲家也应让权归还。于是,太学生与正直官吏、士大夫联合起来反对宦官专权和朝政腐败,被称为“党派”。这股力量在反抗上颇具影响力。
党派不仅在言论上抨击宦官,还试图通过行动打击其势力。一批不畏惧的官员则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惩治那些非法的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宦官的傲慢气焰,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司隶校尉李膺。他执法不避豪强,有一次甚至诛杀了大宦官张让弟弟野王令张朔,使得宦 官们暂时收敛,并因此赢得民众尊敬。
然而,对党派充满仇恨的宦 官寻找机会报复。在公元166年,一场第一次重大冲突爆发,由于李膺处决了一名与宦 官交好的方士之子,导致被错怪罪。当时桓帝愤怒至极,将李膺及其200多名同伴抓捕后来由于陈蕃、窦武等人的坚决反对下,被迫释放,但规定禁锢终身,不许再做任何职务,这就是东汉第一次遭遇的大规模“党锢之祸”。
自此以后,宦 官们对待党派运动更加憎恨。在汉灵帝时代,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169年,因告发过侯览的山阳郡督邮张俭而被侯览诬告结党,他以及李膺、杜密等百余人遭到捕捉。张俭逃亡,而其他多数人悲剧性地死于狱中。这次事件中,被杀害或流放或罢免的人数达到六七百人,造成了严重社会动荡。而这一切都促使正义之士没有退缩,他们继续斗争代表着民众深刻期望改革,为他们所支持。
随后黄巾起义爆发并持续20年期间杀害无数正直之士,“party imprisonment”终于停止。但是,此时已经无法挽救东汉王朝即将崩溃的事实,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走向衰亡。